第162章 永乐大典的世纪追寻[第1页/共3页]
那一刻,我冲动得热泪盈眶。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失落已久的《永乐大典》副本终究重见天日。这不但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全人类文明的胜利。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北京再次堕入烽火。翰林院成为疆场,部分《永乐大典》被烽火焚毁,另有一些被联军用来垫马槽、挡枪弹,斯文扫地,令人痛心疾首。
2021年8月6日,长安的量子书房里,全息投影的蓝光将全部房间映照得如梦如幻。我坐在悬浮椅上,手指在量子键盘上飞速敲击,一行行关于《永乐大典》的质料在假造屏幕上不竭转动。这部被誉为“天下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自出世以来就充满了传奇色采,而现在,我决计揭开那些尘封已久的奥妙。
我的心跳蓦地加快,莫非这就是寻觅多年的《永乐大典》副本的藏身之处?我当即联络了考古研讨院的卖力人,表达了我的设法,并要求参与此次勘察事情。
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时,馆臣们从副本中编录出很多失传的古籍,让这些贵重的文明遗产重见天日。但是,也有一些馆臣利欲熏心,趁机将《永乐大典》偷运出宫,据为己有。
但是,《永乐大典》的运气从一开端就充满盘曲。成书后,因为卷帙浩繁,并未刊印,仅誊写了一部副本。1420年,明朝迁都北京,副本也随之北迁,深藏于皇宫大内。
1403年,明成祖朱棣大志勃勃,决计编辑一部前所未有的巨着,以彰显国威,传承文明。诏令一下,天下震惊。解缙、姚广孝等文坛巨擘受命领衔,三千文人骚人齐聚南京文渊阁,一场文明盛举就此拉开帷幕。
1、惊世巨典的出世
2、副本失落之谜
在官方,也有很多有识之士为《永乐大典》的回归进献着本身的力量。1983年,山东掖县农夫孙洪林偶尔发明家中夹鞋样的古籍竟是《永乐大典》的残卷,他毫不踌躇地将其捐赠给国度。
5、看望本相的曙光
颠末数十年的不懈尽力,现在,中国国度图书馆已成为环球保藏《永乐大典》册数最多的处所,共藏有224册(此中62册现暂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贵重的文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影象,见证了国度的兴衰荣辱。
到了嘉靖年间,这位痴迷玄门、醉心长生的天子对《永乐大典》爱不释手,经常翻阅。1562年,宫中突发大火,嘉靖帝在一夜之间连下三道金牌,命人尽力抢救《永乐大典》,恐怕这部珍宝毁于一旦。经此一役,嘉靖帝深感忧愁,决计重录一部副本,以防不测。
3、副本的大难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朱棣的旨意,如同高悬的明灯,指引着编辑者们在浩如烟海的文籍中披沙拣金。他们日夜繁忙,誊写、校订、分类,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总计约3.7亿字的内容,遵循《洪武正韵》的韵目,以“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奇特体例,有条不紊地编排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