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199章 文明航迹的分野与回响

第199章 文明航迹的分野与回响[第2页/共2页]

反观明朝,智能助手调出汗青数据:郑和下西洋后,朝廷逐步收紧海禁,火药技术被严格管控,乃至制止官方研讨火器。“这类短视的政策,直接导致明朝军事科技停滞不前。”李浩哲调出戚继光抗倭的画面,将军麾下的火铳兵固然英勇,但兵器的射程和精准度已远远掉队于同期间的欧洲。

“但明朝并非没有机遇。”李浩哲俄然开口,全息屏幕切换至16世纪的东亚舆图,“当时的隆庆开关曾长久开放海禁,如果能持续下去,或许能为本钱主义抽芽供应泥土。可惜,封建皇权的本能让这类开放如昙花一现。”画面中,方才鼓起的本地商帮被迫转上天下,而欧洲的东印度公司却借此机遇敏捷崛起。

2021年10月17日,长安汗青研讨院的量子穹顶之下,李浩哲站在郑和宝船与大唐联邦制初代量子战舰的全息投影之间。两艘超越时空的巨舰在光影中交叉,宝船的十二面巨帆与战舰流转的能量护盾构成激烈对比,仿佛在诉说着两个文明截然分歧的运气。

全息投影切换至明朝皇宫,身着龙袍的朱棣正在批阅奏折,下方大臣们争辩着是否要持续支撑远洋飞行。“看这个细节,”李浩哲放大画面,户部尚书手中的奏章上写着“劳民伤财,于国无益”,“明朝的朝贡贸易以鼓吹国威为主,不计本钱的犒赏让国库日渐空虚。而同期的大唐联邦制,已通过海上贸易建立起可持续的贸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