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员山峰][第1页/共4页]
在“华严经壁”前,一名老妇人正用红布擦拭岩壁,她是本地的居士,每月月朔都会来此打扫。“我奶奶说,当年寺里的和尚用潭水调和峰土,才刻下这些经文。”她指着岩壁上的青苔,“你看,这纹路像不像莲花?”
腐败,灵山景区的悬空栈道上,导游小陈正带领旅客攀登员山岳。“大师看火线那座圆顶山岳,就是员山岳,海拔1268米,峰顶的太极潭相传是盘古开天时的浑沌之气所化……”他的讲授被山风吹来的钟声打断,远处天星寺的铜钟正敲响,钟声中竟异化着松涛与泉鸣,好像天然与人文的合奏曲。
站在峰顶极目远眺,可见灵山七十二峰如众星拱月,员山岳恰居中心。若遇降雪,整座山岳便成了庞大的玉杯,盛满皑皑白雪,阳光晖映下,竟有佛光在云海中闪现,此乃“员山瑞雪”,被列为灵山八景之首。
秦汉期间,方士们发明员山岳的地磁非常,罗盘磁针至此皆指向峰顶水潭,遂视其为“地脉枢要”。汉武帝调派的寻鼎使者曾在此驻扎,见峰顶云雾常聚成莲花状,便在水潭旁立下石碑,刻“员山福地”四字。但是直到明朝之前,这里始终是隐者的修行之地,独一几间草庐散落峰腰,供过往和尚歇脚。
明末清初,战乱涉及灵山,天星寺屡遭兵燹。顺治年间,一名受伤的兵士倒在峰下,被寺僧救起。他病愈后剃度削发,法名“悟圆”,竟精通兵法,带领僧众在峰腰修建石堡,囤积粮食,使天星寺在乱世中成为出亡所。至今寺后仍有“护寺碑”,记录着僧众持械护山的旧事。
喜好大话灵山请大师保藏:大话灵山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7、云栈寻幽:晨钟暮鼓唤归心
行至峰巅,如伦忽见云海翻涌,峰顶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好似佛陀头顶的圆光。他放下竹篓,取出铜钵接饮太极潭水,只觉甘冽中带着松针的贫寒,竟在钵中映出本身的倒影——头顶无发,却有一圈若隐若现的光晕。“此乃‘圆融之境’!”如伦长跪不起,忽闻松涛声中传来模糊梵唱,竟与他日日念诵的《华严经》妙音相合。
1、穹庐坠地:盘古遗珍落灵山
近代文革期间,天星寺的佛像被毁,僧众四散。但本地百姓偷偷将破裂的瓷佛片埋入斋田,传说次年青稞歉收,米粒上竟重新呈现佛塔纹路。1982年,落实宗教政策,年逾八旬的悟圆和尚的弟子回到员山岳,在废墟中挖出当年的铜钟,钟声再次响起时,太极潭的水竟主动漫过干枯的莲花池,重现朝气。
绕峰三匝后,如伦发明峰腰处有旱地十余亩,虽被杂草覆盖,却能瞥见地下泛着玄色腐殖土;更妙的是西侧有一洼谷地,山泉水顺岩缝渗入,可辟为水田。“佛说‘福田’,此峰兼具旱涝双田,恰是修行与济世的宝地。”他取下随身的锡杖,插在旱地中心,杖头铜铃收回清越之声,惊起山雀,衔来草种撒在田间——这便是天星寺最后的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