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天马峰][第2页/共3页]
4、天网垂落:金戈铁马叩峰关
“永诀了,我的孩子们。”天马低吟着,将最后一颗定海神珠投入镜天湖,四蹄深深堕入峰顶岩石,银鬃化作漫山的马尾松,尾鬃扫过之处,山岳竟长出如马鞍般的樊篱。巨灵神的最后一斧劈下时,天马的身材已化作石像,举头望向东方,前蹄腾空,仿佛下一刻便要踏云而起。
近代抗战期间,日军试图炸毁天马峰修建炮台,火药却在石像前莫名见效,批示官夜梦白马踏月而来,惊醒后发明军靴上印着清楚的马蹄印,遂仓促撤退。1998年长江大水,灵山地区却因天马峰的“五马分泉”体系,将大水引入镜天湖,化作雨季的储备水源,缔造了“大水过境而不涝”的古迹。
战役持续三日,天马的银鬃被雷火燎焦,定海神珠碎了三颗,但它始终护着峰下的村庄。当雷将们筹办用“天崩鼓”震裂山体,天马俄然冲向鼓阵,用行云佩接收鼓声,反将声波化作细雨,津润了因烽火枯萎的庄稼。百姓们跪在地上,用鸡血在草纸上画上马影,抛向空中,竟构成遮天蔽日的“万民伞”,助天马挡住了致命一击。
山民们初见这浑身发光的神驹,吓得纷繁下跪。天马却屈膝伏地,让最肥大的孩童爬上马背:“莫怕,我是来帮你们的。”它的声音如东风化雪,孩童触碰它的鬃毛,竟从云絮中扯出几缕银光,落地即成耐旱的“银穗麦”种——这便是天马带来的第一件礼品。
“吾奉天命护民,何罪之有?”天马举头挺胸,定海神珠在鞍鞯上连成北斗阵,竟将雷链反弹归去。巨灵神嘲笑:“匹夫之勇,敢抗天威?”挥起宣花板斧劈向峰巅,天马腾空躲过,银蹄却在岩壁上踏出深深的印记——这便是现在天马峰上“马蹄岩”的由来。
雷将们望着石像,发明它的鬃毛在风中悄悄摆动,蹄下的清泉仍然流淌,镜天湖的水面上,竟闪现出天马的倒影,向百姓们眨了眨眼。巨灵神长叹:“此马已与峰体共生,罢了。”率天兵返回天庭,只留下深深的斧痕,化作峰腰的“斩云崖”。
明朝观光家徐霞客曾夜宿马王庙,梦见天马踏云而来,赠他“银穗麦”种,醒来发明怀中真的揣着几粒银光闪闪的麦种。他在《纪行》中写道:“天马峰者,神驹之骨,百姓之魂也。”清朝墨客袁枚登山时,见石像的蹄下清泉构成五道瀑布,状若马踏飞燕,遂题诗壁上:“一蹄踏破千山雾,留得甘霖万代恩。”
7、云栈听涛:银铃遗响说前尘
3、金铃震野:长嘶裂帛退邪祟
落地时天马轻嘶,声如裂帛,震散了覆盖灵山三月的阴霾。它举头望向群峰,忽见东北方一峰如神马举头,峰顶云雾聚散如鬃毛,山腰五股清泉奔涌如马蹄踏水,恰是天生的居住之地。“就叫天马峰吧。”天马甩动尾鬃,定海神珠落入泉眼,五股清泉顿时化作五色采练,灌溉着山脚下龟裂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