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玄幻奇幻 - 大话灵山 - [第134章 道士仙]

[第134章 道士仙][第1页/共2页]

建安五年,中原烽烟四起。胡昭挥毫写下“松谷为庐,百草作伴”八个篆字,将曹操送来的征辟圣旨投入炉火。这位与诸葛亮同名的隐士,携着药箱与《黄帝内经》残卷,踏入灵山深处的大济村。《玉山县志》载:“昭公结庐百谷峰下,檐角悬铜铃,闻铃响者,病无不起。”

晋泰始年间大旱,胡超登上峰顶,以桃木剑画符祈雨。顷刻间乌云四合,甘霖却独独落在百姓的田亩,豪强的庄园滴水未沾。此事传入朝廷,晋武帝亲赐“胡公真人”金印,紫极洞自此改名为“真人观”。

6、道法天然:天人合一的地质异景

山腰处的“天师殿”香火长年不竭,香案上摆着胡昭手书的《伤寒论》残卷。每逢农历七月初七,各隧道众会在此停止“步罡踏斗”法事,脚步扬起的灰尘里,模糊可见北斗七星的轨迹。

7、今古同辉:仙峰脚下的文明重生

胡昭的侄子胡超,自幼随叔习道。他在拥笔峰凿出“紫极洞”,以七十二道符文镇住山洞。洞内丹炉日夜不熄,炉灰里常混着未燃尽的《黄庭经》残页。山民传说,胡超炼丹时,常有白鹤衔来昆仑雪,白鹿送来武夷茶。

暮色中的羽士仙峰渐隐于云雾,山脚下的望仙乡亮起点点灯火。卖葛根饼的阿婆呼喊:“吃块仙峰饼,沾沾胡仙师的灵气!”山风掠过古柏,铜铃轻响,恍忽间,千年前的药香与道韵,仍在这方六合间流转不息。

当代旅客登顶时,总爱抚摩岩壁上的“神仙指模”——那是风化构成的凹槽,却刚好合掌。景区推出“胡仙茶”,以峰顶野茶混着丹井水煮开,茶汤金黄透亮,饮后唇齿回甘。

羽士仙峰的“紫极洞”内,明朝铜钟仍悬于石梁,钟身刻满星斗图。洞壁凹槽里插着锈迹斑斑的青铜药锄,传闻胡昭曾用它在峰顶的“百草园”采药。最奇的是洞后“丹井”,井水冬暖夏凉,饮之齿颊留香,地质检测显现富含多种微量元素。

5、仙迹寻踪:峰峦间的道韵遗存

晨光刺破北麓的雾霭时,羽士仙峰总以青灰色的剪影闪现。三叠岩峰自下而上渐次收窄,好像道袍广袖垂落,顶端的两块尖石好似羽士冠冕的玉簪。山腰间长年环绕的云气,被山民比作神仙未散的丹烟,而岩壁上交叉的苍松,更似神仙随便投掷的拂尘。

2、伏龙隐世:东汉末年的名流风骨

非遗传承人在天师殿复原“古法炼丹”演出:朱砂、雄黄在陶炉中变幻出七彩火焰,袅袅青烟里,旅客仿佛瞥见胡超当年“点铅成丹”的身影。一名来自日本的道讲授者抚摩着宋朝石碑,赞叹道:“这不是山,是活着的道经。”

胡昭的竹庐前,永久摆着三个陶瓮:左盛山泉,右贮药渣,中置铜钱——病愈者随便投币,费事人分文不取。某日,猎户王二被山豹抓伤濒死,胡昭取来峰巅的“龙鳞草”,又以朱砂在伤口画下道符,三今后竟见新肉生。动静传开,连邻郡的太守都乔装来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