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珍贵的道与德[第1页/共2页]
尘凡引诱,如那重重迷雾,易令人丢失本心。
此乃道之泛博包涵,不以人之善恶而决然摒弃。”
其每一行动,皆披发着道的光辉,或于贩子当中劝戒争斗,化兵戈为财宝;或于荒年施粥赠粮,救百姓于饥馁。
往昔之时,天子即位,三公辅政,虽有拱璧以先驷马,此等繁华繁华、权势严肃,看似令人倾慕,然实则皆不及安坐于道中,体悟道之真谛。
岂不恰是因为道能使求道者有所得,不管所求为心灵之安好、聪明之开导,抑或为摆脱罪孽、重获重生,道皆可满足。
其整日揣摩上意,以富丽辞藻堆砌奉承之语,虽能博得主子半晌欢心,却于朝政无益,于民生无补,待国君觉悟或国势陵夷,便被弃如敝履。
“善哉此问。
如那志于道者,虽身处繁华闹市,面对功名利禄之引诱,亦能淡然处之,死守心中正道,以善行动先,不为外界所扰。
老子继而说道:
然此尊崇若仅基于巧舌令色,终如镜花水月,虚幻不实。
或于宦海当中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致民怨沸腾;或于江湖之上恃强凌弱,打家劫舍,造一方混乱。
然一旦其心生悔意,欲改过改过,道便如那暗夜之明灯,为其照亮前路。
“老君,若人皆晓得美行之贵,然尘凡引诱繁多,如何方能果断地践行美行,而不被引诱所迷?”
于善人而言,道如希世珍宝,是其内心死守之原则,行事处世皆以道为尊,依道而行则事事顺利,心灵亦可得安宁平和。
小普如有所思,拱手问道:
其能于喧哗尘凡中,独守内心安好,视款项如粪土,遇权势而不攀附。
“美言者,好似那繁花盛绽,悦人耳目,可于尘凡中赢来尊崇与名誉。
试看那古之帝王,若能崇道敬道,以道治国,轻徭薄赋,与民歇息,则国泰民安,乱世可期;
若背叛此道,穷奢极欲,横征暴敛,虽有拱璧驷马之盛,亦难逃国破家亡之祸。
如那乡间贤达,自筹资金修桥铺路,便利百姓出行;或创办私塾,免费传授孩童读书识字,开启民智。
老子言罢,目光扫视世人,似在扣问世人可有所悟。
怡宝与小普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诸多感悟与疑问,然皆静候老子进一步教诲。
古之先圣,为何皆以道为贵?
老子轻咳一声,声虽不大,却如洪钟般在世人耳畔反响,世人精力为之一振,只听老子说道:
只要其能幡然觉悟,回归正道,道还是可为其遮风挡雨,护佑其免受沉湎之苦。
老子笑道:
怡宝眨了眨眼睛,思考半晌后问道:
老子微微点头,神采平和地说道:
“本日,吾再为汝等阐释《品德经》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能够市尊,美行能够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以是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