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沙雕网友援北伐 - 第415章 报告(2)

第415章 报告(2)[第2页/共3页]

被汉军捉了当俘虏后,大部分辅兵和民夫表示都很均匀的,只要汉军不吵架他们,定时给饭吃,他们便肯干活,等晓得干重活另有分外嘉奖后,他们便主动去争抢那些岗。

丞相解缆前就在军中汇集了但愿把家眷迁来凉州的兵士的名单,等返回成都后又对比名册让各地官吏扣问本地的家眷是否也情愿迁往凉州,情愿迁徙的就会在凉州本地分田和屋子,固然阵仗很大,不过丞相估计能有两三千家眷情愿跟来凉州就不错了,到时候能够让他们跟着雄师迁来凉州。

这些被魏国官员和将军们定性为“怠惰、无用、炮灰”的辅兵,在汉军这边却因着分歧的对待和轨制,揭示出截然分歧的一面。因为每小我做工都会被记录下来,并按劳动表示公允分派,哪怕是最底层的俘虏,只要尽力干活,就能获得应有的份额,乃至得了病另有医士看病,以是他们的眼睛里也有了光彩。

我还发明,这些底层百姓之间有着一种朴素的合作精力。当有人抱病或者受伤没法完成事情时,其别人会主动帮手分担,这类在磨难中相互搀扶的交谊,以往只存在于那些高高在上的将军和世家后辈们相互吹嘘当中。而装病回避劳动的人则会被四周的人鄙弃,如果不想被解除在个人以外,便要好好劳作。

在这三个月里发明,战俘营中的民夫和俘虏的实际表示,完整颠覆了魏军关于辅兵的“底层笨拙”“兵痞难管束”的结论。在汉军办理下,本来三小我的事情量能抵得上五小我;行军时十名散兵竟能聚成一支小队不散开。这类反差并非是纯真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而本质上是两种轨制的碰撞。

不过丞相仍然以为这是有需求的,一方面迁徙益州的群众畴昔能够让汉军在本地的根本更坚固,另一方面这也是对长年在外交战的兵士的一个安抚——因为后代网友们的援助,季汉的北伐事情一向很顺利,但是也导致了凉州火线一向处于高压状况,雄师只能轮休,却不敢团体撤回。把军属迟缓迁徙到离他们近一些的处统统助于这些兵士化解思乡的表情。

究竟上陆仁甲此次来成都亲目睹到丞相后曾经提出过一个构思,既然现在凉州和成都都有短波电台,完整能够效仿后代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