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鸟上晴天,鱼入大海[第1页/共3页]
“唉!”李纲摇了点头,“这济州知州与家父有些友情……”
宋朝此时的官缺数量有限,而进士人数浩繁,整整六百八十五人!
“这……”上面的吏部官员一个个左顾右盼,毕竟谁也没遇见过这类事情。
听人说那进士是能见到官家的,也是能仕进的,穿戴县太爷普通的官袍,长翅帽!
“你啊你啊,榆木脑袋!”高俅点了点高衙内,恨铁不成钢地说道,“这读书人十年寒窗为的甚么,不就是当官二字嘛!这一届他当不了官,慢了一步,可一步慢就步步慢,三年一届考场,多少进士?到时候谁又记得他是谁?到时候一辈子顶着个进士的名头,却甚么也做不成,这叫甚么?”
说完,顺手写了一个便签,封好以后,唤来一个门外的小吏,“给高俅送去。”
除了三甲以外,其他进士们都眼巴巴地盼着,希冀吏部能给安排个一官半职。
姜齐看着同一届的进士们要么去了吏部,领了从九品的官身文书,要么去了翰林院待考,要么直接领了官缺。
说罢,姜齐一把扯下身上的书发展袍,背起行囊,起家大步拜别。
“寄父,这也没甚么啊,”高衙内一张油乎乎的明白脸写满了不明以是,“就是不给他官缺,卡着这点小事能让他做甚么?”
唯有姜齐本身,还是一向没人告诉下一步何去何从,经太长久思考,姜同心中便有了计算。
又看了几遍,管师仁才叹了口气,“科举是看文章,可当官不是只凭文章,更不是仰仗风骨,而是靠情面!”
毕业后吏部直接安排官职,进士带着吏部颁布的官凭直接上任,不必颠末处所督抚。
合适四项标准者送尚书、门下两省考核,然后授官。
主观上的讯断内里的水分就大的多了,并且这还是第一步。
甲第授予从九品上之官,乙第授予从九品下之官。
“最小的佐贰官也是八品官,分歧端方。”
这边西溪村的姜家开端热烈起来,那边远在东京汴梁的姜齐但是不好过。
“莫冲动。”姜齐苦笑的摇了点头,一把拉住李纲,“不至于不至于,现在只是我一人之事,如何能让同窗连累出来?我已做好筹算,不日出发回籍,奉养家中双亲。”
“这叫钝刀子扎心,最狠读书人!”高俅嘲笑一番,这一次他也算是学习到了,今后和那些大头巾的墨客们交换,必须很多留几个心眼,万幸官家怀旧情,给本身安排的是武官的门路,不消和他们勾心斗角。
管师仁看驰名单上第五百名的“姜齐”二字,沉吟半晌,“把此人卷子取来,本官看看。”
管师仁深吸了几口气,缓了缓精力,“把名单都拿归去看看,过几天给本官一个名录,记得必然要安排安妥,稳妥!不要让同僚们找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