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为官之道[第3页/共3页]
“好!”朱厚熜笑道:“那此事就此定下,仰赖诸位辛苦了。”
但对于明朝的士大夫而言,中旨在更多数的场景下,被视为内阁权力蔓延与否的关头。
一众阁臣连称不敢。
方云,调任通政使司司业,卖力推行语韵。
“为官之道,上善若水。”
“此事是危急,但一样也是机遇,内阁创制必必要以一次大行动向百官揭示权威!”
他身子坐正,让后背与汗水粘腻在一起的衣服略微松开一些。
“哈哈哈。”几人抚须而笑,“是极,少年人就该有些活力。”王阳明抖了两下袖子,大红官袍熠熠生辉。
朱厚熜刚一分开,杨一清就苦笑着对张璁说。
张璁神情慎重,“陛下对我有知遇之恩,虽万死不能报之,我又何必这好话。”
“是啊,这是于国于民无益的功德,还是尽快办好吧。”王琼打了个哈哈。
朱厚熜推波助澜,顺势提出了钧旨。
他自顾自地解释,像是独白,又仿佛在自嘲“你高我便退去,毫不淹没你的长处;你低,我便涌来,毫不透露你的缺点;你动,我便随行,毫不撇下你的孤傲;你静我便常守,毫不打搅你的安宁。”
张璁神采果断,看了一眼王阳明和杨一清,二者也都悄悄回以眼神。
“陛下!”几位阁臣收回忧愁的声音,实在是钧旨事关严峻,他们不能不再三谨慎。
…………
违者,以谋逆罪处之。
王琼垂袖长叹,“内阁能立威不假,但是张老弟就成了众矢之的了!”
严世蕃到户部担负郎中,主持市舶司改制。
杨廷和咳了一声,“臣也觉得让内阁起诏最为安妥。”
官员及其九族,处斩!
每宫设一宫令,三位副宫令,余下各有司业,传授,辅教多少。
听得毛纪等人乃至思疑人生,我们说的是一件事吗?
“诸事已定,彻夜就将皇榜贴出去,三甲游街来一个热烈。”他笑道:“东风对劲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朕的北京也不比长安减色。”
有明一朝,暗里里有个端方,如果某个官员接管了天子的中旨,那就即是他自绝于宦海受人鄙夷,寸步难行。
张璁喝了两盏茶,口腔内的干涩略微获得减缓。
钧旨不轻发,但只要盖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红印,内阁及以下统统官员都必须无前提履行。
他一口气连点了八人,内阁诸位大佬倒是面色稳定。
“张璁是陛下的臣,而我是大明的臣。”
杨廷和之前兼任吏部尚书对于朝廷的官吏变动天然谙熟于心,他拱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