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受天宝[第2页/共5页]
赵煦一边读着蔡京妙笔生花的奏章,一边听着他舌绽莲花般的说辞,自是喜不堪收,继而收起奏章以后,扣问其他重臣:“众卿觉得如何?”
李格非此时也想跟女儿多说几句,便命下人送其出门。
一时候,大殿表里鼓乐齐奏,礼官引着符宝郎以及大队的仪从,恭敬庄严地把那枚颠末众位官员严格鉴定并承认以后的传国玉玺献上来。
“回伯父话,小侄修学金石,只是爱好,何敢谈及甚么研讨与观点。”赵明诚非常谦善地说道,“此前倒是学习过朝中蔡学士的研讨成果,这历朝之国玺,所刻之字皆有差别,晋玺之文便是‘天子寿昌’,后魏玺之文乃是‘受天之命’,而唐玺之文倒是‘有德者昌’,后晋玺则是‘惟德允昌’。而此次所获之玺,上面刻的笔墨有八个,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明显就应当是与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上的笔墨符合无疑了。”
现在,安徒生还未出世,这个故事天然也未呈现。
这个话题却倒真是说到了李清照的兴趣点地点,她则毫不在乎地持续说道:“谈及学问,便不分长幼,有德者方可敬之。如果提及这辨别古物,一看器质,二看传承,以后才会论及笔墨装潢。这秦始皇之传国玉玺,史乘中早有记录,用的乃是蓝田白玉所琢而成,但是蔡学士所鉴定的此玉印的质地写得却很清楚,清楚倒是‘色绿如蓝,温润而泽’,由此可见,器质便是有着极大的疑点;再看传承,这传国玉玺在曹魏获得以后,曾在其肩部刻有隶书‘魏得汉传国玺’六字,而在后赵的石勒得之时,又在其右边加刻了‘天命石氏’四字。这些质料都是明见于野史所载,不会有误,而这两个最首要的处所,在蔡学士的奏章当中,倒是只字未提,到底是没有重视呢?还是底子这古印上就没有呢?这就不得而知了。然后这两点不去穷究,却只是仰仗再次一点的本来笔墨装潢,就下了鉴定的成果,岂不是既为好笑、又为可疑乎?”
本来,这枚古玉印只是官方献宝到了宫中,绝大多数人都无缘一见,当然也就说不出甚么。但是天子非要想正名一下,开了这个受宝大典。
起首,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此时的官路走得比他还顺!赵挺之已经从回京复任的国子司业转任了太常少卿,客岁十月权礼部侍郎,当了李格非一个月的顶头下属后,敏捷改任吏部侍郎。就在受宝大典后的几天,再次升为试中书舍人。
已经提早斋戒一天的赵煦,一大早就随朝官先去奏告了六合、宗庙和社稷。此时,在整副銮驾护送下,回到了大庆殿,并慎重地登上了御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