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苏州片、河南造、扬州造、长沙造、广东造…[第1页/共2页]
“简介……我有个发起啊,”乔林说,“你我各写十五件书画的简介,如何?然后再交叉点窜。”
弄简介,同时给拍品拍照。做好这道工序,便能找人印刷了。
叶嘉言和乔林筹议着三十件书画作品的拍卖选题。
“行,没题目。”
至于南昌,则喜以黄山谷与文天祥的笔墨为摹本……
扬州有“扬州造”,流行一时,仿郑板桥等大师之作。
他非常无法,只得另找话题:“另有一件事,要尽快定下来。你应当重视到了,这三十件书画拍品中,有十六件都是姑苏片。我们这个选题的称呼如何定?”
“方才你也瞥见,估价最高的是一套钱维城的册页。估价三千二百万,到三千六百万之间。”
“这还用问吗?”叶嘉谈笑了笑,“‘装潢以本朝为第一,各省当中以苏工为第一。’这是钱泳的批评。”
“说说看。”
但叶嘉言视若无睹,满脑筋都是买卖。
叶嘉言把欧瑞宏的企图略述一遍,乔林仍不附和。
明朝中前期,捏造书画的民风非常流行,姑苏成为书画的首善之区,名家书画供不该求。故而,彼时,在山塘街、专诸巷、桃花坞一带,逐步堆积起一批职业画家,专司赝画制作,统称为“姑苏片”。
乔林看着一幅仿郑燮的伪作,说:“这一幅,不是姑苏片,是‘长沙造’。”
叶嘉言想了想:“我没想出很好的选落款。”
至于都城,在地安门附近,也呈现了一门绝技——“后门造”。职业画家专门复刻清宫装裱的款式。
“是不是,要拿这一幅画作封面?”
而《新山栖隐图卷》的估价,要少一点。
“我们当作交量、成交额嘛。如果能吸引更多的竞买人,目标就达到了。”叶嘉言话锋一转,“不过,你方才说的也有事理,如果我们能找不是浅显人的人,再鼓吹费一波,结果或许就不一样了。”
“追回真迹的故事虽传奇,但不敷以支撑更高的代价。”乔林笑了笑,“毕竟,去追真迹的我、你、莫宛,只是浅显人啊。”
“嗯,晓得你点子多。”
“师妹,你说,哪一家的造假程度最高呢?”乔林找话题。
彼时,在松江地区,人们对董其昌的书画情有独钟,捏造之作层出不穷,每一幅都力求逼近董氏之风骨。
垂眸看登记簿,有仿董其昌的,也有仿陈洪绶的。这些“姑苏片”画功都不俗。
因为,这些人大多出身于裱褙匠,一则见多识广,二则技艺纯熟。
叶嘉言看完登记簿,点点头:“定名恰如其分,估价也很合适。”
“我有分歧的观点。”
湖南有“长沙造”,钟爱于做旧染色,大多“致敬”明末清初的“节烈名流”,或冷名头的书画。
乔林说话的时候,眼睛里含着一汪秋水。
晚清期间,“广东造”异军崛起,善于在书卷中增加宋朝文人题跋,以假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