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聚焦基甸蒙召与以色列信仰重建)[第2页/共4页]
(二)核心人物
基甸蒙召(11 - 24节):在以色列民族深陷窘境之时,耶和华的使者现身在基甸面前,慎重地付与他挽救以色列的崇高任务。但是,基甸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严峻任务,内心充满了自我思疑,他直言本身才气不敷(6:15)。为了确认这一呼召的实在性,基甸向神献上祭物,神以火奇异地吞噬祭物,赐与他明白的回应,让他果断了信心。
基甸以诡诈的体例在夜间拆毁祭坛(6:27),这一行动反应出他对族人反应的惊骇。从伦理角度来看,这类行动能够存在争议,因为它并非完整光亮磊落。但是,神却仍然利用不完整的人来达成祂的旨意,这充分显了然神的恩情超出了人道的范围。这让我们明白,即便我们在行动上存在瑕疵,神仍然能够利用我们,只要我们情愿顺服祂的引领。
(二)基甸的支派职位
呼召确认(6:17 - 21):为了消弭基甸的疑虑,神以火奇异地吞噬祭物,这一超天然的征象有力地印证了神的同在,赐与基甸明白的呼召确认。这让基甸在信奉的门路上迈出了首要的一步,开端逐步信赖神的才气远超本身的设想。
(一)基甸的三重质疑与神的回应
2、汗青背景(宗教稠浊与社会危急)
以色列的悖逆与压迫(1 - 10节):以色列公众因背叛正道、行恶事,触怒神的严肃,从而蒙受米甸人的残暴劫夺长达七年之久。在此期间,以色列的社会次序被严峻粉碎,百姓糊口苦不堪言。随后,先知奉神的旨意峻厉怒斥百姓离弃神的行动,指出他们的背道是蒙受磨难的本源,这一情节为后续基甸的蒙召埋下了伏笔。
(一)信奉实际
偶像与真神的对峙:基甸拆毁巴力祭坛的行动,深切地意味着完整分裂稠浊信奉。巴力崇拜作为偶像崇拜的一种情势,与对真神耶和华的信奉构成光鲜对比。拆毁巴力祭坛意味着以色列人必须在偶像与真神之间做出明白的挑选,回归对独一真神的祭奠,这也是信奉重修的关头一步。
信心的渐进生长:基甸从最后对神的呼召充满思疑,到逐步通过神的回应和考证建立起信心,终究顺服神的旨意,这一过程清楚地显了然神答应人在软弱中寻求确据,慢慢生长。神以极大的耐烦伴跟着基甸,帮忙他降服内心的惊骇与迷惑,这也为我们在信奉糊口中供应了贵重的启迪,即神情愿采取我们的软弱,并指导我们走向成熟。
米甸人作为游牧民族,他们仰仗骆驼的矫捷性对以色列停止频繁的突袭(6:5)。这类突袭体例让以色列人防不堪防,给本地的农业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经文描述基甸在酒醡打麦子(6:11),酒醡本是用于酿酒的处所,基甸却在这里打麦子,这一细节充分反应出当时以色列人因惊骇米甸人而被迫埋没出产活动,凸显了他们所面对的严峻保存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