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 - 第569章 京中风云(上)

第569章 京中风云(上)[第2页/共3页]

不过这也在道理当中,毕竟"东林"的大本营便在南直隶下辖的"常州府",与南京本地的勋贵士绅们来往密切;而天子此行,又被人提早泄漏了风声,使得某些目无君上的贼人,竟敢在凤阳府定远县设伏。

何况他手中已是有实足的证据,昔日向魏国公徐宏基"通风报信",继而令他下定决计在凤阳府定远县设伏的"祸首祸首"另有其人。

今时分歧昔日。

现在他在朝中的根底早已不成同日而语,留着几名"东林"官员反倒更利于朝野间的均衡,无需决计针对。

"诸位大人,皇爷有旨。"

"君无戏言。"

别的,运河上百余年之久,权势错综庞大的漕军将校们也遭到了没顶之灾,漕运总督李养正在山东总兵杨肇基和登莱总兵周遇吉的帮部下,近乎于肆无顾忌的剔除着漕军把总,改以京营将校担负。

不动声色的瞧了一眼坐在角落处,神采发苦的邹元标和张问达以后,朱由校便是面无神采的叮咛道。

虽说这通风报信之人,不见得是哑口无言的左都御史张问达,或者大理寺卿邹元标,但这并不迟误朱国桢借机表达心中的不满。

自武宗天子南巡,于清江浦落水,并随即不治而亡以后,面前的朱由校是大明是时隔百余年之久,第二位驾临南直隶的大明天子。

沉默少量,朱由校清冷的声音便在暖阁中响起,锋利的目光也不由得投向淮安地点的方向。

不过巳时三刻,巍峨的皇城外已是人满为患,入目尽是身着绯袍的朝廷重臣,不时便有窸窸窣窣的群情声响起。

也许是此行收成满满,固然眼中仍残存着些许怠倦之色,但朱由校却显得非常精力,挥手表示面前的朝臣们起家。

"朕在淮安的时候便曾说过,凡主动上报盐场者,既往不咎;瞒而不报者,打消其窝本资格,罚没本金。"

能够说,前后不过一个多月的时候,天子倒是在南直隶掀起了一场稍有不慎,便足以令全部大明帝国震惊的鼎新。

微微拱手行礼,又简朴的酬酢了几句以后,在宫门外等待多时的朝臣们便在首辅方从哲的带领下,轻车熟路的往位于内廷的乾清宫而去,只觉表情前所未有的轻松。

"臣遵旨。"

但现在督查院和大理寺的最高行政长官,均为"东林"出身,与南边的勋贵们或多或少的有所交集...

他晓得,能够被两淮盐运使袁世振亲身过问,并上报中枢讯断的盐商们,必然是在本地"手眼通天",具有莫大影响力的大鳄,不然毫不至于如此"大动兵戈"。

悄悄点头,首辅方从哲便躬身领旨,心中暗道天子举手投足间披收回来的气势确是要比之前更加庄严了。

他们在担惊受怕了一个多月以后,终是在昨日傍晚时分,于永定门外迎回了率众"南巡"的天子,也停歇了京师暗潮涌动多时的流言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