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请假[第1页/共3页]
在经太长时候的沉思熟虑以后,他迈着沉重的法度回到书桌前。他凝睇着那张洁白的宣纸,仿佛能透过它看到康熙天子严肃的面庞。
他提起朱笔,在折子上批复道:“览奏,情辞诚心,给假三个月,回籍葬母。事竣速到差供职。”
“对属临民之际,先处怀惭歉,又何故教人乎?”在面对部属和百姓时,贰心中会充满惭愧和不安,又如何能够理直气壮地去教诲别人呢?
他面前闪现出霸州州判卫既齐讲学时被孩童围住的画面,想起高阳县令孙弘业在灾年变卖产业施助哀鸿的旧事。这些人的考语在贰心中酝酿已久:";邵嗣尧明察如镜,陈天栋刚正似铁,王燮......";写到此处俄然顿住——那阜城知县为清查河工贪腐案,至今腿上还留着刺客的刀伤。
卖力传旨的官员上前将他搀扶起来,并说道:“恭喜于大人,道贺于大人。”
现在,“三藩之乱”终究停歇,国度迎来了久违的战役。于文宏感到如释重负,同时也认识到,这或许是他实现心愿的最好机会。
第一桩要事关乎巡抚印信。前任金世德病故时,董秉忠临危受命暂摄抚篆。
厥后,养母不幸离世,于文宏哀思欲绝,他再次恳请“丁忧”,但愿能回籍守孝。但这一次,他的要求仍然如石沉大海,杳无消息。
固然如此,于文宏并未是以而泄气。相反,他在宦途上不竭奋进,仰仗着本身的才调和才气,多次获得天子的特别汲引。他从黄州知府一起升迁,前后担负下江防道、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等要职。
于文宏捧着朱批奏折在廊下踱步,脚下枯叶收回细碎的声响。他本该马上出发归乡,可案头堆积的文书却让他迟迟迈不出衙门门槛。
“寻闻母病故,督抚之臣题留在任守制。”俄然传来继母病逝的动静,如好天轰隆般击中了他。但是,因为当时的局势,督抚之臣要求他留在任上守职,他只能在哀思中持续实施职责。
那满族青年总在寅时就点亮衙署的灯笼,七年来译写的满汉文书堆起来能齐腰高。最可贵是客岁查办旗地案时,多少人来追求拜托,他却连包茶叶都不肯收。于文宏但愿能够将他带到两江,跟从本身。
那详列数十名官员特长的考语,活脱脱还是阿谁连县衙老鼠洞都要过问的于彼苍。
";再等等吧,我另有些事未做完。";于文宏深知这三月假期来之不易,可若因私废公,又岂是臣子所为?
“臣初任知县,欲奉母之任,而力有不能。”当时的他方才踏入宦途,满心等候着能够将继母接到身边,尽一份孝心。但是,实际却让他无法,微薄的俸禄和繁忙的公事使他没法实现这个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