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议修三大殿(二)[第1页/共3页]
看着面前的世人,朱由校更加感觉嘉靖天子的话是如此的有事理。
对于严嵩与徐阶,世人与汗青学家虽多以为严嵩是欺下瞒上、祸国殃民的奸臣,而徐阶倒是仁义爱民的清流忠臣,但对于嘉靖天子与大明王朝来讲,孰优孰劣,还真不好评判。
大明的面子与严肃不是靠几座弘大的宫殿就能表现的,而是对外用大明兵力威服四方,对内改良老百姓糊口。
挡人财路者,如同杀人父母,朱由校可不想持续拉深官员们对他的仇恨,既然李长庚情愿跳出来给他背锅,何乐而不为呢。
其别人见两位大佬认罪,也纷繁跟着拥戴道:“臣等忸捏,请陛下惩罚!”
在他的眼中,没有所谓的忠臣与奸臣,只要可否办功德的能臣。
另一个大学士韩爌,之前是先帝的讲官,詹事府詹事,固然之前是东林党党魁,不为天子爱好,但他现在却变成了天子的孤党,与韩爌比拟,他还是没有上风。
李长庚内心是非常的欢畅,因为他再次猜中了天子的设法,而他的做法刚好简在帝心。
真正的大事决策,多数是与事情关联的一些官员协商后得出,比如西南土司平叛参会的是内阁、兵部与户部,重修三大殿则是内阁、工部与户部,二者都与吏部、刑部、礼部、督察院、大理寺等衙门无关。
明朝中前期以后,早朝早就变成了一种礼节与相互进犯的党争东西,能处理的大事少之又少。
至于重修三大殿之事,朕不能为了所谓面子而耗尽国库为数未几的存银,并且是在国事非常艰巨的景象下。
次辅徐光启与大学士孙承宗,是天子的帝师,他更是比不了。
看天子朱由校一向没有吱声,方从哲望了眼服侍在朱由校中间的刘时敏,刘时敏轻咳一声后,小声提示道:“皇爷,大臣们正等着您的回应呢!”
反对重修三大殿,朱由校除了上面几个启事,另有基于换一种修建气势的考量。
把办事的人都拘于一处打嘴仗了,哪另有人去处事。
重修三大殿之事,终究因朱由校与李长庚的反对而作罢,既然天子反对,科道言官也只能偃旗息鼓。
对于这类低效的决策体例,把握有当代人思惟的朱由校天然是非常恶感的,的确是在华侈他的生命,偶然候朱由校实在搞不懂崇祯为何那么痴迷于早朝,乃至还时不时有午朝与晚朝。
内阁三巨擘,首辅与次辅都同意重修三大殿,只要阁臣李长庚不同意,而剩下的工部官员天然是同意,户部官员此次仍然挑选支撑李长庚,固然能够会获咎内阁别的两位大佬与工部官员。
早朝人多,或许会有别的分歧的思路,但多数都是内行瞎干与熟行,你一句我一句,一上午结束了,啥事都没处理。
自此,朱由校贪财的名声,就如许被传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