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熊廷弼出镇西北[第2页/共3页]
停顿半晌后,朱由校持续命令道:“另,祁秉忠、侯世禄与杨肇基三人,因临场作战批示得胜,皆降为副总兵,但仍领总兵事!”
若没有构筑高贵的辽西防地,以及履行所谓的“辽人守辽土”之策,大明完整能够用这笔赋税去整训一支精锐军队,不至于在黄台吉领着雄师绕行千里以后,没有一支能与之对抗的野战强军。
“准熊廷弼出镇西北,总督陕甘军务!”
若这三处边军有足额的粮饷,建奴哪有甚么机遇等闲破关,从而进入中原祸乱四方。
“回陛下,臣私觉得可先让《大明时报》登载哈尔盖河大捷的动静,以后再以别的来由召回孙阁老,安排更合适的人选去往西北主持军务!”
至于兵部两位侍郎,这类时候不管说甚么都是错的,干脆挑选了持续保持沉默。
对于毕自严的心机,李长庚天然非常的清楚,他必须站出来辩驳熊廷弼的自荐,以及毕自严用心叵测的附议。
不过面对孙承宗的败北,朱由校也不会赶尽扑灭,但对于其在湟水河谷大修边堡之策,朱由校天然是不成能同意的,汗青上由孙承宗主导的辽西防地,的确是胜利反对了建奴通过辽西走廊直接攻打山海关的线路。
但是,不管是从何种角度来看,用大明脆弱的税收去构筑庞大的辽西防地,是一项非常笨拙的战略。
度过刚开端时的气愤后,朱由校的情感快速地规复了过来,语气也不再有任何的肝火。
“启奏陛下,臣不附和徐阁老的谈吐,此次沙柳河之战,非我大明将士不尽力奋战,也非我大明军队数量与兵器弱于虎墩兔,而是作为疆场主帅的孙阁老战前军情不明,战时轻敌冒进,并且战后要求在湟水河谷修建庞大的防备工事,并且提出所谓的羌人守羌土之策,实在不是甚么高超之策。
听到熊廷弼的请命,李长庚眉头不由得皱了几皱,若熊廷弼真去了,他李长庚将在六部落空一个微弱的奥援,他但是非常清楚天子是很赏识熊廷弼的。
辽西走廊不但空耗了大明过半税收,还没有起到甚么太大的感化,反而养了一群听调不听宣,两边来回扭捏的军阀。
李长庚的建议既给了朝廷面子,也给了孙承宗面子,但孙承宗被召回京师后,最好的成果便是安然致仕,而他李长庚在无形中也去掉了一个潜伏合作敌手,并且还不消获咎孙承宗。
孙承宗轻敌冒进导致军队大败,奖惩是必定跑不掉的,就算是他的帝师亦是如此,有些弊端能够犯,但有些弊端犯了就必然要被惩办。
固然毕自严与孙承宗来往并不深,但比拟李长庚与熊廷弼两人,他更情愿挑选靠近徐光启与孙承宗这两个较为暖和的帝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