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分崩离析(二)[第1页/共3页]
而他,作为吕家仅存的一支旁系后嗣,现在负担都督之重担坐镇江陵,这运气的安排,细细想来,竟尽是怪诞与讽刺。一样身为吕姓之人,坐镇于同一座江陵城,眺望着同一片楚国的方向,汗青的车轮仿若在原地打转,惊人的类似感让吕昌心生寒意。
百年之前,边疆之地烽火连天,硝烟满盈,江陵在楚宋两国的争霸中飘摇不定,频频易主。其几次无常的态度,终是触怒了楚国,导致楚国大怒之下挥师屠尽吕家满门,而后才将这片地盘偿还于宋。
江陵吕氏,往昔于天下亦曾申明远扬,虽不及金陵苏家那般光芒灿烂、如日中天,却也绝非现在的肖家可相提并论,只是这等光辉,早已是尘封于百年前的旧忆了。
苏家又该何去何从,真的任凭几百年的家业就这么在苏椿有些荒唐的决策当中不竭消逝吗?
想来一世英名的故乡主大宋脊梁苏煜,竟然生出了如许一个废料儿子,也算是家门不幸了。
不过,吕昌微微点头,这些世家的纷争与内忧,说到底并非他该当操心费心之事。人生活着,大多时候皆是身不由己,被期间的滚滚海潮无情地推着向前。
但是,吕昌深知这表象之下或许躲藏着惊涛骇浪,他不敢心存幸运,不敢等闲下这一场关乎存亡存亡的赌注。他唯有将本身的全部身心皆投入到与楚国的对峙当中,方能求得内心的半晌安宁。这不但仅是身为都督的职责地点,更因他身上背负着吕家的姓氏,那是百年前被鲜血感化的沉重标记。
前些年,吕昌曾有幸拜访苏家的老爷子苏煜。彼时,苏煜尚未被光阴完整腐蚀心智,脑筋尚算复苏。吕昌原觉得,以苏煜的目光与策画,定会将苏家的传承交予其嫡孙苏元泾手中。
楚国当真会再度发兵南下吗?
吕昌肃立窗前,思路万千,心中始终缭绕着一个猜疑,为何宋地的满朝文武皆秉承着“死国不死世家”这般论调?世家又怎能够永享繁华、世代连绵?百年前吕家那惨烈的灭门之祸如同一道鲜血淋漓的伤疤,夺目而刺目,时候警示着世人间家的运气亦如风中残烛,脆弱不堪。
经此一役,往昔那繁华富庶、仅逊于金陵的江陵城,仿若蒙受重创,今后一蹶不振,往昔的昌隆繁华皆化作了过眼云烟,空余一片萧瑟。
天下那么多乱臣贼子,凌丕元孝文能够称帝,他吕昌坐镇宋国这么多年,只是想要爬的高些,又何罪之有?
姬右寅的离世,于吕昌而言,实在未掀起一丝波澜,在他眼中,那不过是这波澜壮阔期间画卷中极其纤细、微不敷道的一笔。独一由此激发的些许波纹,便是为新即位的宋王姬琊,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君主,仓促组建起一套托孤的班子,而吕昌的名字,鲜明位列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