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英才济济龙凤姿[第1页/共4页]
待檄文送出,房玄龄中间的又一吏员,进言说道:“殿下,‘兵贵神速’,霍邑若失,则既定之策,恐将难以再得发挥。今虽已令李公等严守,仆之鄙意,我军仍不能掉以轻心,宜传令各部,加快行速,以期尽快到达龙泉郡。并可令马队一部,先行赶往。”
一个也是三十来岁,比豆卢宽年青些的吏员回声说道:“郎君言之甚是。临汾虽失,然霍邑只要不丢,对出兵前大王与郎君议定的救济河东的方略就无甚大碍。”顿了下,又抚须笑道,“李善道部自入河东,固然屡战屡胜,但今攻临汾,他却主力毕集,还攻了这么多天,才勉强打下,由此却则可见,其兵锋已钝,士气难继。这对我军来讲,何尝不是一件功德。”
却这柴绍,不但武勇出众,且有智谋。从长安投奔李渊之际,他在路上碰上了从河东前去晋阳的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当时追捕李建成、柴绍等的文书甚急,李建成兄弟很担忧,就与他相谋,以为“隋郡县连城千不足里,中间偷路,必将不全”,不如“且投小贼,权以自济”,柴绍反对:“不成。追既急,宜速去,虽稍辛苦,终当获全。若投小贼,知君唐公之子,执觉得功,徒然死耳。”李建成从之,於是共走太原。他们这才安然无恙地赶上了李渊的起兵。
骑在顿时的李世民一边策马前行,一边正看着舆图。
诸吏听得他的话,临汾沦陷这个动静所带来的一点不安,愈是消逝,好几人陪着轻笑出声。
李渊召萧瑀的手札,系李世民亲身转送。豆卢宽,也是当时,就与李世民了解了。
“典签”,典者,掌管;签者,署名。此职始於南朝,为朝廷监督出任方镇的诸王而设,多以天子近侍充当,因其权势特大,故又有“签帅”之称。到了於今,典签的权力固已经没有南朝时大,但仍然卖力帮手主帅措置军务,上传下达,职位相称首要。——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妻兄,两人的干系当然靠近,李渊用长孙无忌出任李世民的典签,也是对他儿子的信赖。
——“长春宫”是北周武帝时所建,初名晋城,位於冯翊郡,后代之大荔县,东临黄河,面对蒲坂渡口,后因四时如春,改名长春宫。李渊渡河入关中以后,最早就是驻在此处。
此吏的年事比房玄龄小些,约莫三十三四岁,身高、边幅都不凸起,却自有一股英爽之气,不失儒雅,举止言辞精干,乃京兆杜氏以先人,名杜如晦。现为李世民帐下法曹参军。
“大元帅,临汾已为李善道攻拔。”一个吏员驰马赶到中军,向李世民禀报。
即有一吏,取纸笔出来,遵循李世民的意义,撰写了军令一道,呈与李世民,考核无误后,落下印章,快马送出。
这个吏员亦肤色颇白,面庞圆胖,一部好髯毛,眉宇间透着几分机灵与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