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凌迟处死,千古冤魂[第2页/共3页]
如果是真的谋反,
此时,祖大寿已过山海关,但收到信后,祖大寿还是决定返回山海关,听候孙承宗的调遣。
但实在细心揣摩,其背后的事情恐怕没有这么简朴。
京师百姓更是恨不生啖其肉,据《明季北略》记录:‘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斯须,崇焕肉悉卖尽。’
“而此时,袁崇焕身上背着三桩罪名:一是密约通敌,二是擅杀毛文龙,三是纵敌入京。
袁崇焕被杀后十五年,崇祯在煤山自缢身亡。
它将袁崇焕的诸多罪行与‘五年平辽’整合在一起,
崇祯双眼板滞的盯着视频,喃喃道:“我这真是中了反间计??”
但八旗军都长驱直人打到京师城下了,
构成了一个看似周到的罪证链。
‘五年平辽’是袁崇焕许给崇的信誉,崇祯当时不但信觉得真,还赐与便宜行事的特权。
他晓得袁崇焕在辽军中的声望,更明白一旦袁崇焕垮台,辽军的士气将遭到多么沉重的打击。
兵部有人献计让袁崇焕亲身写信召回祖大寿。
随后,朱元璋又说道:“咱发明你最大的题目就是不辨忠奸,从明天开端,咱来教教你如何识人!”
观众们不由得感喟道:
“先人遍及以为,
摊上崇祯这么一个‘尽力’的天子,
是以,袁崇焕就与钱龙锡共同构建了一个惊天大诡计:毛文龙被杀是因为对峙抗金,纵敌入京是为吓阻朝廷再战,这些都是袁崇焕为逼朝廷媾和的早有预谋。
袁崇焕的死能够是运气必定的悲剧。”
“实在能看得出来,崇祯是想当个好天子的,也充足尽力、长进了。”
在又一次列举了那些罪名以后,崇祯宣布了他的终究决定:‘依律磔之(凌迟正法)。’
曾令崇祯心旌神驰的‘五年平辽’无疑已是镜花水月。
……
一贯沉稳的祖大寿,现在也惊骇万分,
在与李自成的多次较量中,他的这一刚愎的脾气特性表示得尤其较着。
这对自视甚高的崇祯而言,无疑是莫大的热诚。”
但实际上,他的决策常常只是仰仗小我的主观臆断,并且专断专行,不听取别人的定见,气度也极其局促。
不管袁崇焕有没有纵敌入京,
他恍然大悟:本来此前真假难辨的各种说法都是袁崇焕严丝合缝的预谋。
崇祯现在还未决定如何措置袁崇焕,更谈不上非杀不成。
官方的词令是‘功罪难掩,暂解任听勘’。
文臣以为袁崇焕‘其罪不宥’,士人‘俱谓其通建虏’,谈迁称‘袁崇焕谋叛欺君,结奸国’,张岱讽‘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
袁崇焕离京到差前,曾对大学士钱龙锡流露过‘文龙可用则用之,不成用则去之’的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