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大会进行时[第2页/共3页]
无妨细想,若无律法束缚,民气私欲横流,强者肆意凌辱弱者,天下岂不更乱?
现在,秦国之盛势日隆,国基愈固,百姓亦渐享承平之福,现在,俱呈安稳之象。
试问,若无律法,何来次序?若无次序,百姓何故安居乐业?仁义又该从何谈起?”
他望着孔慎,只见他的模样固然较几年前稍有窜改,但其眼中对道义的固执,言辞间对教养的豪情,与七年前比拟,竟未曾有涓滴减少。
以为过于夸大法律,会忽视人道的本善,会压抑人道,粉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信赖。
当公众在律法的保障下,糊口日趋充足,得以安居乐业,内心安稳之时,天然便会更加轻易接管品德的滋养与熏陶。
也正因如此,秦国方能在这乱世中敏捷崛起,成为一方强国。
秦国以法为纲,短期内虽能强军富国,但律法过于严苛,不免会让公众心生不满与害怕,长此以往,必然会毁伤民气。民气若不能凝集,又何谈建立万世之基?
老先生,仁义之说当然夸姣,然乱世当中,民气惶惑,朝不保夕。若无律法束缚,仁义品德恐怕也只能是空谈罢了。
诸位且看,秦国一味夸大以法治国,律法条则精密严苛,科罚手腕刻毒无情。百姓在沉重的劳役与严苛的律法下,苦不堪言。
这般治国之道,只重刑威,不顾民生,怎可称正道?”
他身着儒服,手持玉笏,待站定以后,他环顾四周,然后缓缓开口道:“以礼义教养公众,此乃正道也。
有功者必赏,鼓励公众奋勇向前;有罪者必罚,震慑奸邪不敢妄动。
大秦在推行法治的同时,亦鼓励公众向善,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原则。
听到这番谈吐,孔慎微微皱眉,轻捋髯毛。
有人小声群情:“孔先生所言极是,恰是此理。”
秦国之法,赏耕战,严惩奸佞,使得公众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国度日趋强大。
与秦臻几年前的影象比拟,孔慎的窜改实在不小。
在律法面前,大家划一,并无贵贱之分。上至权贵,下至黎庶,皆受其束缚。唯有如此,方能包管公允公道,何来伤民之心?
法之制定,旨在标准行动,保持次序,确保农有其田、工有其业、商有其道。
稍作思忖后,他辩驳道:“科罚只能令人害怕,却不能令人向善。
法治为表,德治为里,表里相辅相成。
法律政令者,吏民端方绳墨也。”
儒家所倡导的仁政,以品德来感化公众,使他们从心底承认并自发遵循社会次序,唯有如此,方能实现长治久安,百姓才气真正安居乐业。
秦国之法,虽严却公道,奖惩清楚。
但场内绝大多数人,或是皱眉深思,或是面露不满,都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