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 - 第1702章 蓬莱水城,登州水师

第1702章 蓬莱水城,登州水师[第1页/共2页]

为了进一步加固登州水城的防备,原有的夯土城墙也改成了包砖布局,又在东西北三面增筑敌台,各架设有两门将军炮。

喜好斗争在明末的边军小兵请大师保藏:斗争在明末的边军小兵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

每营设有领兵官一人,每营两哨,每哨设有哨官一人,每哨装备有福船二艘、海苍一艘、兵舰二艘。

是以现在的大明军队,那里另有甚么精锐明军,几近已经耗损殆尽。

并且在这一千五百人当中,老弱病残又还占有了一大半,真正能够算得上青壮且又能上得疆场的兵力,最多只要五百人摆布。

嘉靖二十五年至三十五年(1546年-1556年),登州海军营共下辖有水军五营,即水左营、水右营、水中营、水前营和水后营。

厥后为了备倭急需,又在蓬莱水城内建立海军府,专设海军营,全称为‘备倭都司府’,俗称为‘备倭城’。

因城墙是围小海而建,故又称为‘登州水城’。

如果深切登州海军营调查一番的话,那就能够详细的晓得,现在的登州海军营最多只要一千五百人摆布。

至于此中的详细启事是甚么,那就不得而知了。

登州海军营以参将或游击将军统领,归属登莱巡抚调遣。

可在崇祯十一年(1638)时,登州海军被朝廷精编为左、中、右三营,改由登州城守营游击将军统领。

如此一来,城内的海军官军就能仰仗着敌台上的火炮,节制四周海面,加强了对敌威慑力,使得蓬莱水城真正成为了北方的军事要塞。

大明洪武九年(1376年)时,登州进级为府,增设登州卫,并在宋朝辟建的刀鱼寨旧址上疏浚扩大,环筑土城。

或许是不受朝廷正视的启事,又或许是不再呈现倭患的启事,从而使得现在的登州海军已是变得不堪为战,最多只能用于威慑海盗罢了。

而在各省战兵与卫所军当中,也并非是没有可战之兵,但却多数耗损在了围歼流贼的战役中,以及另有耗损在了辽东疆场。

曾经另有三千余人的登州海军营,已经被减少至两千人摆布,这还只是军册上的名单。

登州府,蓬莱水城。

登州卫下辖有七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设有备倭船十艘,共辖战船七十余艘。

当然了,除了榆林亲王刘博源所带领的威武军外,全部大明军队当中还能一用的官军,也就只要大明边军与京营新军。

同时也使得蓬莱水城享有‘京津流派’与‘渤海锁钥’之佳誉。

这并非是过于夸大,也并非是用心贬低登州海军营的气力,而是究竟的环境就是如此。

后因倭寇残虐海疆,使得大明朝廷多次加强了登州海防力量,并在登州水城内屯聚重兵,设立山东海防总兵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