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入葬,英烈祠[第2页/共3页]
刘博源曾说过,将会为阵亡的将士们建庙立碑。
如果刘博源扯旗造反,百姓们估计也会毫不踌躇的跟班。
但是,这还没有完整完成。
“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萧怡牵着刘长乐的小手,鼓励的道:“长乐,快畴昔!”
在响铃塔的下方,是一座名为鸿门寺的寺院。
两个小儿子已经有半岁了,但还是离不开母亲的度量。
......
急于平贼的崇祯天子闻后大喜,毫不踌躇的同意了杨嗣昌的‘三月平贼’打算,并命其速付诸实施。
......
这就是他在明末的家。
刘长乐抓着萧怡的裤腿,仿佛有些怕生。
至于还在甘陕的李自成等流贼,也迎来了洪承畴与孙传庭的结合围歼。
刘博源亲身抬棺,走在送葬步队的最前线。
送行的军民尽都披麻带孝,神采非常沉重。
随后,在鞑子们惊骇的眼神中,砍下首级,以此祭奠阵亡的将士们。
他们威武军,也要像岳家军一样,打的关外的鞑子丢盔弃甲,不敢再犯边地。
此次安葬将士们的处所,仍旧是外长城的边上。
寺院虽早已荒废多年,但寺院的房屋还是非常坚毅的。
是以,刘博源一边命工匠抓紧刻写石碑,一边挑选建庙之地。
刘长乐害怕的迈着小短腿,走到刘博源的面前。
看着一家人都在身边,刘博源心中顿感幸运。
城内的百姓,实在是太热忱了。
因而,由杨嗣昌主持的这个阵容浩大的四正六隅十面围歼打算,正式拉开了序幕。
而还在郧襄山区的闯塌天等流贼,也遭到了郧阳巡抚戴东旻与湖广巡抚王梦尹的四周包抄,难以出山劫夺,保存也变得极其艰巨。
这十月份期间,刘博源固然在忙着威武军的事件,但对于大明境内的存眷,也是没有放下的。
“......”
很快,刘博源便在威武城外的响铃塔下,选好了建庙之地。
看着大女儿的这副灵巧模样,刘博源蹲下身子,一把抱起走过来的刘元夕,口中欢乐的道:“乖女儿!”
刘博源亲身挥铲,安葬为国捐躯的阵亡将士。
将军大人曾向他们说过,这首军歌,写的就是南宋期间岳飞岳元帅抗击金国鞑子的故事。
挥洒的纸钱随风吹散,白幡也在空中飞舞。
当夜。
因建塔之时,塔上挂有风铃。
故而名为响铃塔。
进入参将府后,李凤娇等众官员非常见机的告别拜别。
可时过境迁,风铃早已不在了。
是以,在百姓们的内心,将军大人就是他们的再生父母。
“乖儿子,过来!”刘博源朝着刘长乐喊道。
不知多久没沾过酒味的将士们闻后大喜,纷繁大赞将军大人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