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关于南朝贵公子是我冒充的这回事 - 第32章 《尚书》答问

第32章 《尚书》答问[第3页/共3页]

“教员......”

庾于陵提示教员道:“王公子出身琅琊王氏。”

谢星涵也不自发地倾身向前,等候答复。

“这......这是你写的?”刘昭举着信,难以置信地看向王扬。

谢星涵见刘昭一副欣喜若狂的模样,便晓得这位父执的学究呆气又犯了。难堪之际,又觉猎奇,看向刘昭拿着的信纸,目光扫到墨字,俄然感觉笔迹有些熟谙,正待细看时,门外脚步声已近,便赶快躲回屏风后。

王扬说完,房间内一时无言,只能听到书卷翻动的沙沙声。

训诂学昌隆于汉唐,生长至清朝则成蔚为大观之势。

“训诂学”在当代又被称为“小学”,相称于明天的“说话学”和“笔墨学”。

“‘粒’乃假借《周颂》‘立我蒸民’之‘立’字。《广雅》曰:‘立,成也。’郑玄注《小司徒》云:‘成,定也。’以是——”

庾于陵带着满腹的疑问,领命而退。

谢星涵听到“琅琊王氏”四字,悄悄皱眉。

注:东汉以经学入仕,先有累世经学,而后有累世公卿,然火线有士族家世之产生。故世家大族常保有不衰的经学传统。钱穆觉得士族维系家世毫不但仅在于权财,另有学术和礼法,二者合为家教家风。此说甚是。参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明与当时家世之干系》。以是刘昭传闻男主是“大师子”一下子就了解了,因为当时很多大学者都出于高门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