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柳明诚答疑解惑 父子们引经论道[第2页/共3页]
“这世上哪有那么些君子,绝大多数不还是小人吗?特别是杜延年,他就是实足的小人!”提起杜延年,柳明诚又来气了。
柳忱明知柳翀强词夺理,却还是笑道:“那我便借大哥吉言了,本日晒书,他日高中!”
何况,既以宗族治世,则不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家属荣光之时既享用了好处,那么流浪之日便一样没法制止连累,此此中亦并非全无公道之处。”
就以‘族株’为例吧,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君王不过一人,王臣数量亦是有限,这天底下真正在管着百姓的实在是宗族,倘有人犯法而官府不知便难以及时究查,但是官府不知族人却一定不知,知而不告则全族连累,知而上告则可免族人之过,如此既可震慑宵小、斩草除根,又因鼓励告诘而可使祸事消弭于无形。特别对于谋逆等大罪,连累之刑的震慑之力不成小觑,极其有效。
“诶!这就对了!”
打趣归打趣,柳翀还是帮着一起晒了书,父子三人边晒书边谈天。
“您这番话但是赤裸裸地只谈利不谈义了,这跟您一贯信奉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不符合啊!”柳翀对柳明诚这番谈吐有些猜疑。
“这是为何?”
柳忱点点头:“以是,‘以之治事,则多败露;以之图功,则鲜胜利’,说的就是这个意义。”
“父亲是早就进士落第的人了,我又不消考科举,这里就你一个有志于功名的,你不趁机在魁星面前表示表示,如何让他将来保佑你高中呢?”
这个题目明显有些难以答复,柳明诚也是眉头一皱:“你这题目倒是要费些口舌了。这段话出自《尚书·大禹谟》,此文虽真伪难辨,但此中事理是可取的。
柳翀俄然灵光一闪:“诶?不对呀,寄父,您既然晓得望州另有他的报酬何不防?您不会是用心让他晓得我们私运的事情吧?”
“那——那人是谁?”柳翀凑到柳明诚面前,笑嘻嘻问道。
“此语化自《论语·子张》‘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一句,用以描述庸官、具臣,此等人知‘繁华’之敬爱,但又怕被‘摈斥’;有‘欲心’,但又不敢猖獗;有‘怠心’,但又不敢废事;无‘爱民’之实,但也不肯‘虐民’;无‘向上’之志,但亦不敢‘为邪’,故称之为‘庸碌之人’。比方州县官,到任之时,便应查此郡县受病标本、施治后先,何困可苏、何害当除、何俗当正、何民可惩、何废可举,洞其弊原、酌其治法,日积月累,责效观成。倘到任时处所是这般气象,离职时处所还是是这般气象,如此等官,虚享数年俸养,无益百姓,则为‘有无底人’,当斥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