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墙夼水库上游流域五莲县境内的马耳山[第3页/共5页]
王氏虽历代为官,但其八世祖沛恂弃官隐居九仙山数十年,享世外桃源糊口,着《匡山集》传世的逸民家风,却永传后代,到其曾孙、十一世增杰,便“淡泊名利,酷好山川,南游县内之五莲、九仙山时,喜其风景优丽,遂兴宋苏子所云‘隐君子’之志意,于九仙山麓,鸠工建别墅,并薄置田产,拟久居焉”(志载其族祖王柯亦曾在此建过别墅,是否为同一处,待考)。别墅建成后,“以四周都为山麓,即定名’为团麓子’。入住以后,流连忘返。不久病逝于相州。曾续修道光十八年相州王氏族谱,为相州王氏德高望重之辈。
北林,位于叩官村北岭东坡下,是叩官王氏祖茔地,由相州南迁叩官村的十一世祖妣乐太君及十二世之三祖考妣之墓,位居于中,三支先人之墓,环绕四周。林中大墓,都有供案、墓碑等,让先人不忘祖德。有溪水自东北来,环林而流向村东。林中植有柞树。四周为庄稼,环境美好。传闻因该林地风水好,连畴昔长年看林户也沾了光,其后代多有出息。后该林同别的统统林茔一样被平,但先人还是前去祭祖,在外先人对回籍祭祖更加正视。
从碧园历经清乾隆年间后多代,直到上世纪30年代日军入侵后,慢慢遭到粉碎。1937年七七事情后,叩官王氏家属多外迁它地,山东保安二师张步云部(投降日军)进驻叩官,将闻德堂设为师部,绍德堂为家眷居处,将祠堂主楼和祠内贵重物品燃烧,将树木花草剔除,在东西两边各建炮台一座,变立室祠的从碧园成为他们练习干部的场合!而后又经土改复查,在“左”的弊端线路指导下,乱打乱杀,“扫地出门”,多数族人迁徙台湾,也有部分迁外村,留居本村族人已寥寥无几。正如谱中所记:“不止漫衍邑之四境,且多侨居外洋者,即以来台定居者言,除叩(官)村三支先人之一部外,其异村落,及始终居于相州之族家,来台者,也很多”。本来都丽堂皇的从碧园,至今也只剩五间祠堂和一株玉兰树!祠堂前几年将近倾圮,迩来已经县文明部分拨款修复。
马耳山,鲁东南第一高山,史上驰名的宋朝文学大师苏轼曾多次赋诗歌颂其雄奇巍丽。就在这座名山之前、五莲山以东、以南的叩官、潮河、户部一带,于清朝乾隆年间后,出了一大户人家,其影响之大,几近家喻户晓。直到上世纪中前期,仍有剧目唱词提到“马耳山前我为王”,我在《五莲山上一山庄,科环球家名远扬》一文(以下称前文,载入9月29日《五莲乐乡游》公家号)中曾提过,这就是由诸城相州落户五莲叩官的王氏家属。但因受篇幅和质料所限,没有详细展开,读者有待持续体味其盛况。为此,抽节日闲暇,拜访了我初中的校友、留守叩官的王氏十六世绍荣先生,查阅了他收藏的《琅琊叩村王氏家谱》。该谱是1988年夏由暮年迁徙台湾的学者、叩官王氏十五世熙昶,在先父遗存的纪事册根本上编修的,约16万字,包含着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现选其要点,与读者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