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迁都提议[第1页/共3页]
朱元璋闻言点头,笑而不语,算是对朱标所说的承认。天下万事,决于天子一人尔,这是皇权的集合表现。
“洛阳、西安,风水宝地,为汉唐都城。。然时到本日,已无汉唐之风,地盘瘠薄,民生艰巨。何况,此二地联通江南的运河,已经淤塞不成用。都城地点,耗粮甚巨,仅靠关中之地恐难支撑。”
朱元璋看着面前的朱标,又感觉有点儿陌生。这个太子,自幼学文,仁义刻薄,明天是如何了?想出这么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体例,力荐迁都北平。
见朱元璋没开口,似是在衡量利弊,朱标决定先把优缺点摆清楚讲明白。
“再有,以江南之地为都者,大多偏安。君臣高低觉得仰仗天险,便可无忧。非也,天险再绝,人力亦可破之,蜀地瞿塘峡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嘛!”
“再说北平,相同南北的大运河,虽也有部分淤塞,但仍能行船,略加疏浚,便可处理粮食题目。北高山点,山脉环绕,南临平原,既有险可守,又有路可退。并且离北边比来,边塞不必大量驻军,如有战事,边军只肖支撑几日,京军便可声援到位。”
“甚么信心?”
“是这么个理儿,但太冒险了吧。”朱元璋仍然表示担忧。
“自古以来,就兵事而言,一向都是北强南弱,建国建朝者大多起事在北,终有天下。而以南扫北安定天下者,唯父皇一人罢了。”
“好吧,算你小子另有自知之明。有些事儿,你已然看得比较清楚了,但是另有些事儿,你不在此中,不知以是。中都修建、向北迁都的事情,朝廷表里牵涉甚广,岂能一言而决,你想得太简朴啦!”
“儿臣觉得,祖宗之地不成轻视,补葺修建,都为平常,不宜过分。就现在朝廷的状况而言,北元实为大患,边事不竭。南京间隔塞上太远了,调京军前去所耗甚多。可若大量驻防边军,国力有限,必定是外重内轻。”
朱标撇嘴一笑,心想,天下哪儿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看到朱元璋瞥了本身一眼,从速解释:“父皇莫怪。儿臣也是无法,此点没有实际处理体例,唯有对峙一个信心。”
“不错,此一点该若那边理?”朱元璋也想到了,由此对迁都北平抱有疑虑。
“置于险地,有内乱在侧,不失为一种鼓励。何况,父皇武德充分,我朱家子孙定能传承,自强不息,不负圣望。”
“父皇圣明。此举现在看是不错,可时候长了就会有弊端。早在册封诸弟为王时,儿臣便说过。强藩在外,天子一旦势弱,国度便会遭难。退一万步讲,即便藩王没有贰心,但也不都是领兵大将的质料,更何况数代以后。但是江山代有秀士出,悉心提拔任用,相互制衡,可防一家独大。”
“南京虽是虎踞龙盘,但对于北边作战非常倒霉。儿臣觉得,我朝即便设立两都或者多都,其一必定要在江北乃至河北择一重地修建之,迁都以便援助北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