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网红苏眉山 - 第17章 他乡遇故知的“苏轼版本”

第17章 他乡遇故知的“苏轼版本”[第2页/共4页]

风趣的是,“他乡遇知己”的段子也绝非空穴来风。

皇榜公布后,苏轼赶紧恭恭敬敬地给这些个考官们上了两份谢表。

接着刘敞还带苏轼同游麟游县东的石林亭,观光了刘敞所保藏的唐苑中石。

宋时的凤翔府属陕西路秦凤路,辖十个县:天兴、岐山、扶风、周至、郿县、宝鸡、虢县、麟游、普润、好畤。苏轼所供职的签书凤翔节度判官署,兼管田曹、兵曹、集曹、仓曹、金曹等五曹文书,内有衙署办公处,平时最为繁忙。特别是要把从山上伐下来的木料编成竹木筏,东下渭水、黄河外运,另有加强黄河的防务,敏捷运送粮草至陕甘宁边区等差事要做。

话说河北大饥,有一对佳耦因为不能赡养襁褓中的儿子,遂弃于道旁的空冢中。荒年过后伉俪俩又路经此冢,想去清算儿子的骨殖。令人震惊的是,发明本身的儿子还活着,弃子瞥见父母便爬过来欲要投怀送抱。

因为苏轼去了外埠,该集子的引(为避祖讳,不能叫序)就只好让苏辙捉刀了。明天,我们已不能够批评苏辙的“引”程度凹凸与否,主如果小苏的这篇引文早就佚而不存了。

此中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句,是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激收回人生之感。查慎行、冯应榴觉得用禅语,清人王文诰已指出二人的错误,说此语实为苏轼所做精警的比方。

苏轼到任后才晓得,滁州全椒人张琥(后改名为张璪)为凤翔府户曹参军(专管户籍的州县属官),而胡允文(字执中)正出任凤翔府下辖天兴县的县令。

关于这类封建期间倡导孝行的做法,我以为还是有必然的进步意义的,起码能让官员获得一种精力上被承认的所谓“获得感”。

第二年开春,马正卿又找来了工人,疏浚了本来的水井,帮忙苏轼开荒,种上了蔬菜和粮食作物,栽上了树。

苏轼离京赴凤翔任之前,先道别了老友陆诜。

胡允文年青时就曾师从过苏老泉,直到苏轼到了凤翔府,才第一次见到了胡允文本人。厥后胡允文无端被免除,再到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胡允文的小儿子又在徐州府任刑狱司掌书记,胡允文又跟从儿子来到徐州居住养老,与苏轼再次有了交集,两家可谓是成了家属的世交。

陆诜,字介夫,余杭人,进士落第后,除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北宋初期附属陕西路,熙宁五年分陕西路为永兴军路、秦凤路,延州附属永兴军路)。入观,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后为了蜀地百姓而反对青苗法。从这一角度来讲,陆诜的经历与苏轼根基上大同小异,是以能够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