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宋知府出马,苏签判祈雨得喜雨[第4页/共6页]
公事罢,苏轼趁便(重视这回是趁便)旅游了太白山,然后去了郿县的横渠镇,在横渠镇南的崇寿院,苏轼还题诗于崇寿院壁上。
当时,心血来潮的他先是在府衙廨宇北边的空位上建起了一座“喜雨亭”。亭前又弄了一个长三丈的横池,池上架起短桥,桥上搭起明堂,分堂之北厦为轩窗曲槛,能够俯瞰池上。出堂往南,整出一条过廊,过廊两旁各为一小池。三池的池水皆是引自汧水,池中都种上了莲藕、养上了鱼。池边上则种有桃、李、杏、梨、枣、樱桃、石榴、樗、槐、松、桧、柳等果木三十余株,苏轼乃至还用一斗酒与别人换得一丛牡丹栽在喜雨亭的北面。
本来,自周武王颠覆商纣王今后分封诸侯,一向相沿: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停止分封,爵位凹凸自“公”至“男”顺次递加,侯低于公,以是惹得太白山神不欢畅了,也就不灵了!
凡有国度大事,赵光义都要派人前去终南上清宫致祭。当时宋太宗亲身题曰“上清承平宫”。他本身也偶尔驻跸于此,修心养性。因为宋太宗御驾亲临过,承平宫名声很大,加上宋太宗曾御赐承平宫《道藏》一部,四周好道人士常常来这里读书,一饱眼福。
为了拍下属的马屁,苏轼专门作《真兴寺阁祷雨》记叙了此事。而苏轼在大堂后背新建的亭子也恰好完工,因而就“亭以雨名,志喜也”,把亭子取名“喜雨亭”,并作了一篇《喜雨亭记》。
百姓赖以存活之物,不过是夏麦秋禾罢了。如果一旬以内再不下雨,就将成为凶灾之年,百姓将会饥荒啦,盗贼将会蜂起啦。据此特向神灵您求雨,灵验的山川之神您可不该熟视无睹啊!等等。
也就是说:当时的上清承平宫职位远在楼观台之上!并且为保卫皇家宗庙,诏建以清平镇(古终南镇)为中间设立清平县。至于宋太宗为甚么宠幸上清承平宫,使这里成为宋朝京师以外最首要的宫观之一,传闻和这里的羽士张守真有关。张守真本是一老百姓,他供奉“黑煞大将军”,成为无所不知的“张神仙”。晋王赵光义去祭拜,张守真神仙附体,说晋王赵光义当为宋朝第二任承平君主。
因而,苏轼赶紧奏请朝廷将该山神重又分封为明应公,上天就连下三天大雨,当年庄稼获得了大歉收。
这年秋,按嘉佑年间的规定,礼部试每两年一次,恰好又到了测验的时候了。
旅游吟诗之余,苏轼还充当起了导游的角色,这与当下的带领干部推介属地景区之举,有异曲同工之妙。“凤翔当秦、蜀之交,士大夫之所朝夕来往此八观者,又皆跬步可至,而功德者有不能遍观焉,故作诗以告欲观而不知者。”但是苏轼在这方面的实际活动,却比明天的行动早了将近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