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陆行出川,父子三人名动京师[第4页/共4页]
胡宗愈,常州晋陵(今常州郊区)人。
安设伏贴,苏洵即作《上欧阳内翰第一书》,然后又将本身的对劲之作《洪范论》、 《史论》呈给了欧阳修。作为当世文坛一哥或二哥(注: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翰林侍读学士欧阳修阅后竟如获珍宝、大加奖饰,称其论议“精于物理而长于权变,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效”。
是以,三月二十八,在东风拂面中兄弟俩得空旅游了成都的大慈寺极乐院,旁观了卢楞伽笔迹。
唐六科为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到了宋景德、天圣年间时,其六科为:1、贤能刚正,能直言极谏;2、博达坟典,明于教养;3、才识兼茂,明于体用;4、详明政理,可使从政;5、识洞韬略,运筹决胜;6、军谋宏远,材任边寄。
诸葛笔在当时也算是笔中的驰名品牌,以此相赠,方显两人的友情。苏轼晓得,老父常常是以兄长事他君懿伯伯的。
遭到欧阳修激赏的苏洵,又再接再厉地上书《上韩枢密书》、《权书》于时任枢密使的韩琦,与之论及制兵之豪纵在厉威武(此人拉干系的才气实在不普通,读书以外的工夫下得也很足)。
王瓘,太常博士集贤校理。
三四个月的舟车劳累,五六月间父子三人终究到达了京师开封。
过成都时,父子三人先去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申明苏老泉会来事儿,绝非一个只晓得读书的书白痴),张知州非常热忱地欢迎了苏氏父子,还修书一封,将苏洵作为不成多得的人才保举给了欧阳修,并鼓励苏轼兄弟抓紧复习,筹办接下来的六科测验。
对于六科这类“小儿科”,苏轼兄弟想必已是成竹在胸。
《宋史·推举志》:凡进士,试诗、赋、论一首,策五道。插手此次省试,苏轼撰写的题目是《刑赏忠诚之至论》。
作为枢密使的韩琦天然不是吃干饭的,不会仅听信苏洵纸上谈兵式的一面之辞。是以,对于苏洵的上书不置可否,置之不消。
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老苏当然不能直接指责天子,只能要求主管军政的大臣对此卖力。先把天子摆脱出去,天然把“天下之兵,豪纵至此”的任务归咎于枢密府,是因为大臣“好名”、“惧谤”、“树私恩”、“法律不坚”形成的。明眼人都晓得,苏洵旁敲侧击的工具是大将军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