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扑蝗路上诗戏毛县令[第3页/共4页]
毛国华为令於潜时,实在已近年老。苏轼曾称毛国华为“诗翁、老官”,可知毛国华年善于苏轼多矣。宋人致仕大抵在七十岁,考虑到老毛於潜任后另有过婺州察看推官任期,故猜测在熙宁七年任职於潜令时,毛老先生约莫已六十多岁了。
在新城县与晁氏父子相晤以后,苏轼一行一起西北来到了於潜县(今浙江临安市於潜镇),在县令与县尉方君武的伴随下,旅游了於潜县西十八里波亭乡境内西菩山的西菩寺明智院,拜访了杭州天竺灵山寺明智大师祖韶的两个弟子之一的元净禅师(辩才),夜宿西菩山。
但是,那些无良小吏却向朝廷陈述蝗虫并没有构成灾害,乃至说蝗虫还能为民除草!
喜好大宋网红苏眉山请大师保藏:大宋网红苏眉山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送别陈襄之时,苏轼又用心赋了几首词作,这还不算,又一向将这位志同道合的老下属送到杭州城北的临平县,再赋一首《南乡子》作为纪念才算了事。
“我才不及古,感喟襟泪满”,当然了,作为回应,小晁也是挑灯夜战,诚惶诚恐地唱和了两首。
殊不知,老梅这位平生以诗着名的宋诗“开山祖师”,官吏三十多年,“终不得一馆职”。
为甚么苏轼专门提到本身恩公梅圣俞的诗集合有毛国华呢?
当时苏轼看了小晁呈上来的笔墨后,甚为喜好,看到小晁尚且年幼,就用一种循循善诱的口气为小晁作下了一首五律。“我来亦何事,徙倚望云巘。不见苦吟人,清樽为谁满。”(《新城陈氏园次晁补之韵》),这类不恃才放旷的语气,可见在陈氏园中苏轼与晁氏父子的无间密切、无穷欢乐之状,作为经常引经据典的饱学之士,苏轼这首被称为“王孟浊音”之作,亦是一种清丽的伎俩。
此际,正值杭州城丹桂飘香的时节,苏轼收到了上天竺寺和尚特地送来的桂花,他不忍独享,慎重地分赠给他的新下属兼老朋友杨元素。
当时,晁县令之子晁补之也在场,恰是这一次相聚,使得小晁得以在钱塘地界上因谒见了苏轼为世人所知。
苏轼灭蝗的第一站是临安县,在临安重过海会寺时,苏轼作了清心堂诗,并旁观了蔡君谟所书《海会寺记》手迹。
在苏轼倅杭的职业生涯中,离职前另有最后一件公事要办,那就是深切到属地去构造灭蝗。
另有清漾毛氏第二十七世孙毛恺,字达和,号介川,前后四十余年历官廿四任,其平生廉洁自律,刚正不阿,人称“毛尚书”。
此时,蔡君谟已经去世六年了,而海会寺的明禅师也已经七十四岁高龄了,幸亏明禅师现在耳不聋眼不花的,把寺院整修的更加壮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