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扑蝗路上诗戏毛县令[第2页/共4页]
八月十七,与陈述古两易其任的杨绘杨大人顺利到任。
传闻当年他家报酬造一座府堂,因地界题目与邻里产生胶葛,便写信给在京做刑部尚书的毛恺,毛恺复书说:“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而后四百多年来,人们还在被毛尚书的高贵情操所打动着。
杭州的营妓已经解缆前去姑苏去迎讶新来的知州大人,而苏轼作为临时的卖力人,也顺手赋了一首《菩萨蛮》寄给了姑苏知州,还赋了一首《诉衷情》送别陈襄,同时驱逐新知州杨绘。
在新城县与晁氏父子相晤以后,苏轼一行一起西北来到了於潜县(今浙江临安市於潜镇),在县令与县尉方君武的伴随下,旅游了於潜县西十八里波亭乡境内西菩山的西菩寺明智院,拜访了杭州天竺灵山寺明智大师祖韶的两个弟子之一的元净禅师(辩才),夜宿西菩山。
多难多难的中国汗青上曾经蝗灾迭起,《诗经》中就已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虫),及其蟊贼,有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烈焰”。
此际,正值杭州城丹桂飘香的时节,苏轼收到了上天竺寺和尚特地送来的桂花,他不忍独享,慎重地分赠给他的新下属兼老朋友杨元素。
苏轼因捕蝗至於潜,看到蝗灾已经够让人忧心了,可朝中官员却为了推行所谓的新法,不吝编造谎话以蒙蔽圣上,面对这类景象,只好作此二诗寄给弟弟苏辙,以纾解本身心中的烦闷与沉重之情。
“我才不及古,感喟襟泪满”,当然了,作为回应,小晁也是挑灯夜战,诚惶诚恐地唱和了两首。
喜好大宋网红苏眉山请大师保藏:大宋网红苏眉山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熙宁七年(1062)初秋,苏轼旅游了杭州灵隐寺后山的岑岭塔。
当时,杭州境内,蝗虫上盖日月,下掩草木,虫声与钱塘江潮声此起彼伏,农夫们用草蔓裹捆的蝗虫尸身埋于路边,一堆一堆相连的,竟堆了二百余里。捕杀的蝗虫数量,据官方统计是“近三万斛”。
本来,约莫在天圣年间,梅圣俞任桐城主簿期间,当时毛国华宣城令秩满入京述职俟考,被转授福清知县,期间有诗赠梅,故梅圣俞以诗回赠。
八月二十五,苏轼一行到了新城县(今富阳新登镇)西七十里南新乡的青牛岭,青牛岭原名宝福山,山上有青牛岭和多福寺,此地人迹罕至,白云常覆其顶。
所幸在於潜令上与苏轼、刁璹、晁补之、参廖、辩才等有诗文之交,毛国华能着名于当时和后代,很大程度上与这梅圣俞、苏轼二人有关。梅圣俞可谓是毛国华的暮年知己,而苏轼则为毛国华的暮年厚交和扬其名者。
“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蝗虫极喜暖和枯燥,蝗灾常常和严峻水灾相伴而生。蝗灾产生后,大量的蝗虫吞食庄稼,使得农作物完整遭到粉碎,人们常会因粮食完善而产生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