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三过家门而不入——徐州治水的“大禹模式”[第2页/共4页]
而北宋期间苏轼面对的此次改道,在黄河的改道史上固然算不上大的改道,但足以使苏轼切身经历了这条“母亲河”的奔腾无常。
有了徐州水漫金山的这场遭受,水退以后,苏轼曾向朝廷上书,想在徐州城四周砌成一丈高的石岸,可保徐州城百年无虞。
关于这篇碑文,另有一个段子。
恰是因为它,彭城抗住了大大水,一城十万生灵才免于涂炭。
好朋友王巩多次相约重九见访,可久等不至,苏轼恰好是“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表情,在大水围困的徐州城里,他只要将手札交给将官梁交带去都城了。
但在身处汴泗最下流的徐州百姓眼里,这些水都已是司空见惯的了,底子就没有放在心上,都想着不出几天就会水落石出。
吕梁,在这里并非山西的吕梁。
“门外吕梁从迅急,胸中云梦自逶迟。”(《次韵吕梁仲屯田》)这是苏轼在次韵吕梁屯田郎中员外郎仲伯达的诗句,申明当时的水势已非常迅急,本来重九还想约仲屯田一起登高赋诗,但因为大水的隔绝已经不能实现了,只好以诗见寄了。
王介甫道,司马相如的《赋子虚》、《大人》及《喻蜀文》、《封禅书》,扬雄所作《太玄》、《法言》等高文,都没见此中的叙事有子瞻这般了然啊!
到了十月二十一日,徐州城下的积水已经深达二丈八尺九寸。
杨德逢又道,莫非只要司马相如与扬雄之流才气与之作比吗?
因为刘攽方才上任开封府判官,苏轼只得给老友刘攽去信。
王介甫道,非也,非也。
在徐州过完了中秋,八月十六,弟弟子由已出发分开徐州,到南都赴留守签判任了。
妙善画师前来为苏轼画了像,苏轼回赠以诗。这位妙善,字惟真,还曾为仁宗天子画过像,其技艺非常高深。
据统计,在之前的几千年中,黄河决口众多达一千五百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十六次。其改道的途径,最北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经淮河并入长江。
苏轼身穿蓑衣,拄杖穿越于雨中,亲往各个抗洪点检察,路过本身家从不归去。各处奋战在抗洪一线的官民,都被苏太守的精力所鼓励,都纷繁表示,太守大人都不惧大水,我等草民有何惧之,这不恰是我们效命故乡的千载难逢之机吗?
赵拚的目标是,汉朝窦融将河西王郡偿还了大汉以后,光武帝就命令本地官吏重修了窦氏先祖的宅兆,并用太守之礼祭奠他们。
弟弟走后,苏轼又开端回味与弟弟子由的相处光阴,“岂独为吾弟,如果贤友生。”这是苏轼作的《初别子由》诗中所言,在苏轼眼里,子由不但单是本身的胞弟,更是本身的一名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