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三过家门而不入——徐州治水的“大禹模式”[第4页/共4页]
而北宋期间苏轼面对的此次改道,在黄河的改道史上固然算不上大的改道,但足以使苏轼切身经历了这条“母亲河”的奔腾无常。
刁老爷子为官时公理凛然,常日里好急人所难,故海内之人识与不识者皆愿与之交。此人重义轻施,来宾盈门,很有前人之风。
因为刘攽方才上任开封府判官,苏轼只得给老友刘攽去信。
“付君此事宁论晋,载我当时旧过秦。”(《台头寺雨中送李邦直赴史馆,分韵得忆字人字,兼寄孙巨源二首·其二》)这首诗后被了解为,汉文帝期间的贾谊,曾写过《过秦论》来指出秦的不对,苏轼将本身比作汉朝的贾谊,意欲李清臣做了史馆职后,将本身仁宗朝时所进的二十五篇论载入国史,来引发统治者的警示。
当初大水压境之时,正逢天雨不止,城中富户均争欲出城避险。
题目是,南城墙与戏马台之间,有一道天然缺口,宽约五百米,成为大水走廊,向来是抗洪筑堤的重点地段。堵住这个缺口,才气有效禁止泗水河道溢出的大水向西漫延。
因而乎,在大水逼城、十万孔殷的环境下,苏轼集合了有限的财力物力,构筑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的抗洪长堤。
天子接到赵拚的要求后,当即批复照准。赵拚是苏轼的老朋友,且文采没说的,以是说为钱氏家属修建的表忠观碑文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苏轼身上。
杨德逢又道,莫非只要司马相如与扬雄之流才气与之作比吗?
固然刁景纯老先生年长苏轼四十多岁,但平时还是与苏轼称兄道弟的。带着敬佩之情,苏轼过后还为刁老爷子写下了一篇动人肺腑的祭文。
王介甫道,非也,非也。
妙善画师前来为苏轼画了像,苏轼回赠以诗。这位妙善,字惟真,还曾为仁宗天子画过像,其技艺非常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