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神童[第2页/共4页]
“儿臣听老农说,蝗虫怕火和烟。”他放开图纸,上面画着数十个装满柴草的火盆,另有效牛皮制成的庞大风箱,“我们能够在田间扑灭火盆,再用风箱鼓风,把蝗虫赶到一处,就能一网打尽!”
承钧领命后,满身心投入到工程扶植中。他每日天不亮就来到工地,监督施工进度,查抄工程质量。碰到技术困难,便谦虚向工匠们就教;百姓有牢骚,他也耐烦聆听,及时调剂计划。在他的尽力下,义仓很快建成,粮食源源不竭地发放到苍内行中;排水水沟完工,城西的污水横流征象完整消逝;义学也顺利创办,琅琅读书声回荡在街巷。
此事过后,萧南逸对儿子的才气有了更深的熟谙。他开端成心识地让承钧参与更多政务,培养他的治国才气。而承钧也不负众望,不管是措置边陲事件,还是调剂朝堂纷争,都揭示出超出春秋的聪明与沉稳。
一日,萧景明在早朝上弹劾承钧:“陛下,太子克日与江湖人士来往密切,恐有不轨之心。臣恳请陛下彻查!”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小女孩怯生生地从怀中取出一个硬邦邦的野菜饼,“这是娘亲用野菜和着麸皮做的,只要抱病的弟弟才气吃白米粥。”承钧鼻子一酸,眼眶刹时潮湿。他起家对阿烈说:“记下这里的环境,回宫后我要向父皇禀报。”
五岁的小太子萧承钧赤着一双藕节似的小腿,跌跌撞撞冲进书房,发间还沾着几片海棠花瓣。他怀中紧紧抱着一本比本身还高的《河渠志》,册页被翻得卷了边,稚嫩的指尖正指着某段讲明:“您看这里,东汉王景治汴渠,用‘十里一水门’的体例分流,儿臣感觉和娘舅治水的体例能合起来用!”
动静很快传到椒房殿。林婉清正在教宫女刺绣,听闻此事绣针差点脱手。她仓促赶到御书房,正瞥见承钧站在舆图前,踮着脚用树枝比划:“这里建水闸,这里挖支渠,汛期就不怕决堤啦!”孩子的眼睛亮晶晶的,像缀着两汪星斗。
萧南逸看向承钧,眼神中带着扣问。承钧安闲施礼,说道:“回父皇,儿臣克日确切结识了几位江湖人士,他们都是精通医术、技艺之人。儿臣聘请他们,是想在东宫创办武馆和医馆,传授侍卫技艺,为宫中世人治病。”说着,他呈上一份详细的打算书。
捕蝗之法推行后大得胜利,百姓们驰驱相告,奖饰太子殿下是“神童转世”。但是承钧服膺皇爷爷的教诲,面对赞誉只是低头施礼:“这都是前人聪明,儿臣不过拾人牙慧罢了。”
萧南逸凝睇着儿子当真的小脸,俄然想起多年前阿谁抱着《河渠志》冲进书房的孩童。他将图纸递给在场的工部官员,后者细心打量后大惊失容:“此计看似简朴,却暗合《农政全书》中的捕虫之法,殿下天赋异禀,实乃我朝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