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红色莫斯科 - 第2482章

第2482章[第3页/共5页]

索科夫把写着电话号码的纸条,放进了本身的上衣口袋以后,俄然又听恰科夫斯基问道:“对了,将军同道,您现在在甚么部分事情,如果有机遇,我想去您的办公地点拜访您。”

“不对,不对,不是这话。”索科夫冒死地摇着头说:“你仿佛说甚么采访工具之类的。”

“恰科夫斯基同道,你有甚么好的观点吗?”

“甚么,您畴火线返来,就一向没有给您安排事情?”恰科夫斯基吃惊地说:“战役是蒲月结束,到现在恰好五个月,也就是说,这五个月的时候里,您都待在家里无所事事,才偶然候拿起笔写小说喽?”

“想写出如许出色的小说,你必然采访过很多指战员吧?”索科夫随口问道。

“内里天冷,你就别出去受冻了。还是等我明天下班时,趁便帮你买返来吧。”

恰科夫斯基在看《这里的拂晓静悄悄》之前,对索科夫如许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可否写出一本能让人读下去的小说,是持思疑态度的,毕竟隔行如隔山,你批示作战或许是一把妙手,但在文学创作方面,你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手。但看过《这里的拂晓静悄悄》以后,恰科夫斯基的观点产生了窜改,他感觉有些人是天生的文学家,所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就能达到顶峰,而面前的索科夫将军,恰好就是这类人。

恰科夫斯基的话,让索科夫惊出了一身盗汗,他光想着《围困》这本书是传世之作,但却健忘了该书出版的年代,史达林1953年病逝,这是大师都晓得的事情。然后日丹诺夫是1948年归天,伏罗希洛夫元帅活到了1969年12月,就连书中大肆嘉奖的朱可夫元帅,也在此书出版前一年的1974年归天。

恰科夫斯基的话,让索科夫俄然灵光一闪,他仿佛想到了点甚么,但又没想明白,赶紧抬手打断了恰科夫斯基的话:“恰科夫斯基同道,你方才说甚么?”

索科夫想化解现在的难堪,便及时地变更了话题:“恰科夫斯基同道,传闻在战役期间,您一向担负战地记者。”

“新书我筹算写33万字。”索科夫看着桌上的稿纸,摇着头说:“这么点稿纸必定是远远不敷的,我明天有空出去买点。”

面对阿西娅的嘉奖,索科夫显得非常不美意义,因为毕竟这些书都不是他的原创,而是抄袭后代比较着名的一些书。

大师能够对马特洛索夫不熟谙,他是在战役中堵德国人的机枪而捐躯的。这本书在海内发行时,恰好赶上抗美援朝活动在轰轰烈烈地展开,马特洛索夫式豪杰兵士黄继光的英勇事迹在海内广为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