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在呼兰过“端午节”[第1页/共3页]
中间的房门采取了姑苏门,是江南水乡的产品。而房间后门是北方传统的板门。室内则是北方人糊口的火炕。
“萧红故居”是典范的北方村落修建,保存着满族民居修建的气势,在布局上是五檩五鸠,软山、明柁、半明柱。
早晨与小郑请医药公司老付、刘经理、范主席、医药商店于经理去汇丰大旅店用饭,别的又给老于买了条烟,统共花了近600元。
小柳也兴趣很浓,我俩一拍即合,现在就去。恰好“萧红故居”离这儿也不远,便一起探听着寻来。
中午公司副总大老王过来了,公司的几个带领别离下各片区帮扶,大老王选了我这个片区。
对呀,这里就是萧红的故里,已经来呼兰四个多月了,也该去观光一下呼兰县最驰名的景观~“萧红故居”了。
在正房后是一个近2000平米,在《呼兰河传》中被萧红称为“一个具有奥秘色采的后花圃”。
下午陪大老王去康金镇、大用镇考核市场,早晨返来陪老王唱歌、打台球,又重温了两年前我俩在肇州的那段日子,时候过得真快呀,这一晃来三株公司都快两年了……
1940年,萧红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以后颁发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驰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在街道办事处搞义诊活动时,发明小郑对这方面贫乏办理经历,便帮忙他完成法度设想,细化分组。
萧红是中国三十年代驰名女作家,1911年出世于黑龙江省的呼兰县,原名张秀环,后改成张乃莹,她用笔名萧红颁发作品。萧红被誉为“三十年代文学洛神”。
见这里另有免费拍照的,一辆敞篷越野吉普车上挂了个“端五节纪念”的纸牌子,3元钱一张,便上车照了一张。
东院五间正房:东面两间是萧红出世和她父母居住的屋舍,在屋内摆放着萧红曾用过的小饭桌、打扮台、茶桌等老物件。
虽只过了一天,但这里已变得很冷僻。看着远处有几叶小舟飘零在河面上,这画面顿时让我想起了萧红的《呼兰河传》……
因为下午还要赶回呼兰,插手完德新的结婚典礼后,便仓促与德新道别。
在门窗上,窗户采取高低对开,带有花格图案,中间镶嵌一块玻璃,四周裱糊着北方特有的窗户纸。
真是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第二天一早去医药商店,就从老于那儿结回了十箱三株口服液货款。
当晚回呼兰,制定裁人名单及下一步详细事情打算。
而表现了满族民居的另一特性就是与正房平行的烟囱,由青砖砌成,高7米,与屋内的火炕相通。
聊着聊着已经来到“萧红故居”的正门,这是一处传统的清末八旗式宅院,青砖青瓦,土木布局,是典范的带有满族气势的北方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