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诗人那些事[第1页/共5页]
他的诗在当时就很受欢迎,可因为气势太奇特,后代虽有很多人尝试仿照,却始终难以企及。
公元816年,李贺的生命走到了绝顶。年仅27岁的他在贫病交集合带着无尽的遗憾分开了人间。
李贺的诗歌气势独树一帜,既不像李白的豪宕萧洒,也分歧于杜甫的沉郁顿挫。他仰仗天马行空的设想力将神话传说融入诗中,借古讽今,表达对实际的不满和对抱负的寻求。
在《李凭箜篌引》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把李凭弹奏箜篌后的美好声音描画得奇特非常,仿佛能看到昆山美玉碎裂,凤凰大声啼叫,芙蓉花在抽泣落泪,湘南也绽放出欢笑,让人如临其境。
1034年,仁宗亲政,降落科举门槛,以此照顾多年未中的考生。柳永抓住机遇,把“柳三变”这个名字改成“柳永”,插手测验,终究得偿所愿,考中进士,出任余杭县令等职。此时的柳永已年过半百,他不再像之前那样整天沉迷于烟花柳巷,而是勤勤奋恳,体贴百姓痛苦,兴建水利,管理灾荒,调剂赋税,深受百姓恋慕,在本地吏治中被列入“明官”行列。厥后,朝廷本欲破格汲引柳永,他却因献给仁宗的《醉蓬莱》中个别词句触怒天子,升迁之事就此泡汤。而后,柳永虽兢兢业业,却始终未能获得重用,平生最大的官职不过是六品的屯田员外郎,是以世人也称他为“柳屯田”。
但这还是没法抵挡言论的压力,李贺终究还是无法地放弃了测验,黯然返乡。
以后,柳永又三次科考落第。1024年,第四次科考,柳永再次落榜。仁宗亲身讲明:“且去浅斟低唱,何要好话。”完整断了他的科举之路。乃至有官员保举柳永时,皇上也只是说了“且填词去”。心灰意冷的柳永自此以“奉旨填词柳三变”自称,流连青楼,与歌女们惺惺相惜。也恰是这段时候,柳永写下了千古名篇《雨霖铃》:“寒蝉凄惨,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京都帐饮无绪,沉沦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拜别,更何堪,萧瑟清秋节!今宵酒醒那边?杨柳岸,晨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首词将拜别之苦、不舍之情描画得入木三分,成为千古传诵的拜别佳作。
每天干着这些噜苏的活,李贺内心又憋屈又不甘心,只能把这些情感都写成诗,在诗里找安抚。
另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短短十个字就勾画出塞外大漠的雄浑气象,煞白如霜,弯月似钩,简练而有力地描画出边陲的奇特风景。
少年柳永才调横溢,聪明好学,可谓别人家的孩子。10岁便能写出精美的劝学篇章。18岁就通过乡试,筹办进京赶考。不过,路过苏杭时,他被苏杭的纸醉金迷和歌舞升平吸引,把科考知识抛诸脑后。柳永这一留便是六年。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整齐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通途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首词活泼描画了杭州的富庶与娟秀,不但让他申明大噪,还留下了此词激发金国完颜亮南侵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