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朱夫子(下)[第2页/共3页]
公元1198年,朱熹以年近七十,提出退休,第二年,宁宗批准同意。公元1200年,七十一岁的朱熹在持续的“庆元党禁”中去世。
赵眘读了朱熹奏疏,涵养再好,也不由得勃然大怒道:“这不是咒我亡国吗?”朱熹传闻天子大怒,又上疏辞职,赵眘心想,你领了三十年俸禄,干了五六年实事,把我骂一顿又要拍屁股走人,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不睬会!
当初宁宗即位,韩侂胄有大功,朱熹多次提示宁宗,谨防韩侂胄用权害政。仅仅四十多天后,宁宗在韩侂胄的鼓动下,直接御批朱熹为“祠禄官”。朱熹想以疾病为由退休,逃出是非之地,宁宗分歧意。
不久,韩侂胄当权,朱熹苦日子也就到临了。不久接踵产生“庆元党禁”,朱熹为了本身完成最后着作,咬牙承认了部分罪恶,名声一落千丈,这事今后再细讲。朱子门人或遭放逐,或被下狱,被整得七零八落。
第二年,天下大旱,朝廷下诏求处所官直言官方痛苦、朝政利弊。朱熹就真直言,上疏指责赵眘宠任佞幸近臣,宰相、台谏之臣渎职,导致陛下号令不出朝廷,而出于一两人门下,名义上是陛下专断,实际是一二人暗中把握了权益。最后,朱熹说,弥天大祸,近在朝夕,可唯有陛下不知情!
各阁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唯有天章阁另设“侍讲”。“学士”为正三品,“直学士”为从三品,“待制”为从四品,“侍讲”为正七品。
天子的印象窜改了,可宰相王淮对他又有定见了。朱熹在浙东才几个月,有官员告发知台州唐仲友犯警,朱熹颠末查对失实,即上疏弹劾唐仲友。唐仲友是宰相王淮的姻亲,此时正受吏部尚书郑丙、侍御史张大经保举,筹算升江西提点刑狱。朱熹这么一捅,唐仲友还如何升官,王淮藏着朱熹奏章不上报赵眘,朱熹来了倔劲,连接上疏六次,王淮一看,保不住了,将唐仲友新升的官夺职了,转手送给了朱熹。朱熹一看王淮不怀美意,又“乞祠”不干,这时,郑丙和监察御史陈贾又指责朱熹的“道学”是伪学,朱熹重新做了五年“祠禄官”。
公元1227年,朝廷赠朱熹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封徽国公。
朱熹在南康军,兴建水利,抗灾救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修复了白鹿洞书院,并亲身制定《白鹿洞书院教规》,《白鹿洞书院教规》是天下教诲史上最早的教诲规章轨制之一。
公元1178年,史浩再次做宰相,保举朱熹担负处所官,知南康军(江西庐山),朝廷担忧朱熹又推让,下旨给他,让他不需进都城奉诏,从崇安(福建武夷山)家里直接赶赴南康军上任就行。可朱熹还推让,此次,朝廷态度较为倔强,分歧意!朱熹没法,只得出发去南康军就任。此时朱熹已经四十九岁了,从十九岁中进士已经整整三十年,三十年间,朱熹仅在同安县做了四年主簿,其他时候根基都呆在崇安家里教书育人、着书立说或者外出结友游学。朱熹真是好坐性、好耐烦、好静性,做学问有这份表情,不成大师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