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元辅 - 第15章 公非辅,乃摄也(十)议改科举

第15章 公非辅,乃摄也(十)议改科举[第4页/共5页]

于慎行还想说甚么,但见高务实如此果断,想了想还是罢了——毕竟高务实这话也不是全然没有事理,而最有能够闹起来的江南士林,因为地区团体富庶,必定是最早堆积起有传授这三科才气之人的处所,如此一来,他们比拟其他地区反而更有上风。只要江南士林想明白这个事理,恐怕他们中的聪明人反而还要悄悄窃喜呢。

或许是发明科举的事情谈到这里根基已经成了定论——实在只要高务实对峙,谈不谈都会成为定论——宋应昌俄然翻动手上的《武举考纲草案》道:“元辅,门生有一事不明。”他指向“战术推演”科目,眉头深皱,“若无实战经历,如何考校推演?”

“官若不明,则为吏欺。”高务实摇了点头,道:“万丈高楼起于地基,若为大官者不知亩产多少,如何减产,却整天劝皇上甚么‘粒粒皆辛苦’,岂不成笑?”

高务实右手五指顺次小扣桌案,说道:“三年考满,除原有各项以外,另加实务考核。”顿了一顿,弥补道,“治河有功者、造械有功者、应灾有功者、屯田有功者,优先擢升。”

高务实微微一笑:“于阁老所言甚是。”他点了点头,却又道,“然孟子亦曰‘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若无算学、农学、格物之能,何故为‘能者’?

世人一听,各有所思。测验通过的占比高达九成以上,而“保举”只占最多一成,那这但是要将大明军户世袭轨制大改的意义啊。

他的手指划过理另一道泛黄的奏报,“大宗伯再看,这是宿迁县令的奏报,其县雇有三名京华工匠书院毕业生,一人数学系毕业,两品德物系毕业,此三人提早测绘本地堤坝,抢在汛期之前加固了伤害地段,成果其高低流皆有溃口,唯宿迁金瓮无缺。”

高务实面色冷然,问道:“大宗伯可记得,客岁顺天府乡试,乌泱泱一干学子竟无一人能算出漕运水闸的过水量?”他微微嘲笑,“而虞城堤坝溃口时,竟有官员发起用《禹贡》治水!”

最后,高务实沉声道:“此事我只要各部衙弥补细节,不需求反对之声。倘有人冥顽不灵,当知先帝托孤遗命……”

他叹了口气,又找出一幅图来摊开在案,“诸位请看,此乃京华新制的轮轴式翻车,一人可抵十人之力——这莫非不是‘能者’之功?”

郭正域的髯毛在灯光下颤抖:“《禹贡》乃治水典范,有此发起也不算……”

高务实心中悄悄点头,于慎行这话倒是说到点子上了。数学、农学、格物这三科,固然前几年已经被加到“选修”当中,但并无明白的“考分占比”,只是作为两名或多名考生八股文考卷让考官难以定夺高低之时,作为一个分外的砝码插手出来,以是固然有些读书人开端略微倾泻一点心力,但大略还是没太当回事——哪有那么多让给考官难以决定高低之分的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