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公非辅,乃摄也(廿一)波斯使团(上)[第3页/共5页]
熊廷弼则浅笑着指向步兵方阵:“每支火铳的扳机护圈都加了防风铜罩,雨天击发率能保六成。”他递过一支拆解的万历三式步枪,枪管与枪机的连接处刻着精密的罗纹,“贵国工匠如有兴趣,我们的格物工坊随时开放观赏——当然,核心机括的制造工艺乃是京华兵工之奥妙,便是本官也并不晓得,就没法为诸位解惑了。”
更令这位波斯宰相在乎的,是士卒背上斜挎的火铳——枪管并排斜插着一尺来长的刺刀,在雾中如寒星闪动,这是萨法维火枪手从未见过的配置。
箭楼顶端的了望塔上,铜制望远镜的镜筒正在缓缓转动,镜片折射的光斑扫过使团行列,如鹰眼般锋利。
(本章完)
当使团即将分开校场时,李廷机俄然指向远处的屯田区:“那些用轮轴翻车灌溉的麦田,亩产比波斯高地多出三成。”
“那是京华造的千里镜,”翻译官易卜拉欣低声解释,他曾在澳门见过葡萄牙人的望远镜,却从未见过如此庞大的型号,“传闻能看清三里外的弓弦是否绷紧。”
他俄然转头,目光落在侯赛因?阿里腰间的欧式望远镜上,“贵国的炮手若愿来安西交换,我们能够聊聊如何让炮弹多飞半里——比如这炮架的仰角刻度盘。”
使团行至桥心时,雾霭俄然被晨风翻开一角。对岸的明军堡垒鲜明在望:三座箭楼呈品字形漫衍。因为打算中的水泥厂尚未投产,这些箭楼墙基用掺了铁矿渣的糯米灰浆浇筑,大要固结着层叠的龟裂纹,却比波斯的夯土墙多了几分金属的冷硬。
他重视到,小艇上面搭载着半埋在沙袋中的三号轻炮。炮口指向河道,却用涂了蜂蜡的牛皮周到包裹——这是明军制止火药受潮的惯用手腕,与波斯火炮露天堆放的做法构成刺痛的对比。
熊廷弼适时递上锦盒,内里装着十二具可拆卸式火绳枪机:“此乃试用品,击发率六成,防风罩的设想贵国工匠可自行改进。”他的目光扫过波斯商团首级米克尔?苏莱曼,“至于贸易商路,我们午后可去检察专为贵国商队修建的保税堆栈——能存万匹战马的苜蓿,也能藏千箱瓷器、万箱布帛。”
更令贰心惊的是,马队行列颠末时,甲胄撞击的声响竟如一小我踏步,整齐得令人毛骨悚然——步兵划一已然很难,马队更不必说。
药杀水的晨雾像未凝固的乳脂,紧贴着河面漂泊。阿拉威尔迪?汗翻开骆驼轿厢的丝帘时,铁制浮桥的表面正从雾霭中显形。
波斯使节面面相觑,连阿拉威尔迪?汗也不免动容,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好不轻易才压下了立即扣问的打动。
波斯商团首级米克尔?苏莱曼的眼睛顿时亮了——如许的马车若用于瓷器运输,即便碰到不测不得不疾走逃脱——那当然是指碰到胡匪——耗损率起码能降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