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汪广洋:这次,我们也没法中立了[第2页/共3页]
“接下来的反对声浪,主力定然还是那些儒生、读书人。”
“其一,若皇太孙真的倒了,最有能够担当大统的,便是陛下一向偏疼的淮王。”
再如,各地州府县衙,毫不能承认新政公学的所谓“学历”,更不能给他们颁布任何凭据,完整断绝他们参与科考的妄图!
汪广洋的府邸,本日透着一股分歧平常的死寂。
“那些人,李善长他们,另有北平那位……毫不会坐视不睬。”
他们当然看得出来。
汪广洋,胡桢,吴沉。
那些新设的衙门,那些在新政中获益的商贾工匠,乃至是一些底层的吏员……他们竟能如此高效地履行一道绕开了中枢的“东宫令”!
……
这话一出,胡桢和吴沉的神采又丢脸了几分。
决定既下,厅内的氛围却并未轻松半分,反而更添了几分山雨欲来的压抑。
恰是因为看得出来,才感到一种深切骨髓的惊骇。
这份檄文刊载于一份名为《儒报》的新兴报纸上。
胡桢接过话头,声音压得更低:“并且,若我所料不差……陛下那边,恐怕也一定至心乐见其成。”
比方,各地士绅要结合起来,劝止乡邻,莫要将后辈送入那感冒败俗的“新政公学”。
“李善长他们会煽风燃烧,江南的士绅大族也必定会被裹挟此中。”
现在,他脸上也尽是苦涩。
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囊括天下的风暴面前,他们这叶小舟,想要不被颠覆,仿佛也只能挑选攀附上一艘看起来更稳妥一些的大船。
这股力量,想一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就依广洋兄之见吧。”胡桢低声道。
此报据传背后有淮王府的影子。
苏尘……阿谁年青人,不知不觉间,权势已经渗入到了多么境地?
半晌后,他重新展开眼,眼神中只剩下冰冷的实际。
檄文最后,以一种近乎悲鸣的调子,号令天下统统读书人,不管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野隐居,都必须挺身而出,为了保护圣道,为了大明江山,果断抵抗这场“新政邪风”。
文章宣称,士农工商的固有挨次将被完整颠覆,商贾贱流将登堂入室,而饱读诗书的士子将沦为草芥。
但他们都明白,汪广洋说的是真相。
很久,汪广洋才再次开口,声音里透着一股无法。
“但他毫不会喜好一个根底如此之深、模糊有尾大不掉之势的安国公。”
“这一次,想置身事外,恐怕是难了。”
“眼下看来,只要一条路可选。”
“一场更大的风暴,怕是就要来了。”
汪广洋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作为在洪武朝这惊涛骇浪里沉浮了几十年的老“玩家”,汪广洋的目光,总能穿透表象,看到更深层的东西。
汪广洋收回一声悠长的感喟,仿佛耗尽了满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