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五十二章 臣有上中下三策[第2页/共4页]
当然官家不成不晓得甚么是上中下三策,庞统为刘备谋西川,司马懿料公孙渊,李密谏杨玄感,都是这般三策。
而出泾原路固然也要筑寨修堡,但补给线相对较短,并且颠末的都是水草丰茂之地,还能够招安本地的蕃部为我所用。
这就是章越的中策,也就是‘最低配置’。
但章越在在朝上并非如此,官家要真不消我的建议,我也不会与你一拍两散。
官家道:“此法似可行?”
这时候官家道:“以卿所见,朕命五路经略使各出一起攻夏,使西夏首尾不能相顾,卿觉得如何?”
实际上章越的建议是中策。
“原陕西路阵势破裂,沟壑纵横,唯有通过河谷川地来往。鄜延路沿洛河,环庆路沿马岭水,泾原路沿泾水,秦凤路则是渭河。”
“即便攻陷亦不能守,就算修建堡垒,亦是路途极冗长,不但要大起脚夫,又有粮道被抄掠之危。输粮于外线,粮道民役安危无忧,出于外线,沿途需设兵驻守难以看管,不但需重兵保护,且设堡立铺站站递运,且极耗民力物力财力。”
将殿试等其他场合都移道别殿,崇政殿内唯独与宰臣们商讨兵事时利用,倒是规复了当初‘讲武殿’的服从。
章越道:“臣之上策,乃出熙河,联络青唐,兰州回鹘,篡夺兰州,凉州后,截取西人贸易,以利我之市易。”
官家听了章越之言不由感慨甚么叫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
很简朴的事理,分进合击的后勤补给压力是最小的。
章越道:“陛下,诸路唯独泾原路和熙河路路途稍缓。泾原路为相同秦凤路和环庆路要地,其州内之城都沿泾水漫衍,蕃部富强。本路从帅府渭州西行至镇戎军,此地乃昔日平凉郡,乃与西夏冲折交兵之要地。”
此举令西夏人大惊失容,称夺我饭碗,地步都被汉家占去。
官家听了问道:“此路需多少赋税?”
章越入仕后第一个官职崇政殿平话,也是在此叨光。
汗青上五路伐夏便是如此梭哈,五路满是主攻一起上。
经略使路的设置是有讲究,为甚么是五个,不是三个,四个或者六个,七个。
以是说六个经略使路,对应的是五个西夏对宋朝的打击方向,或者说宋朝对西夏的打击方向。
而汗青奉告我们纳谏者常常都不会选上策,大多选下策,也就是‘疏忽风险,持续安装’(你懂的)。
现在崇政殿正殿上恰是那幅熟谙的陕西五路阵势图。
现在作为涂色块狂人的官家已经将熙河路和秦凤路那一面的色块几近涂满了,而中心鲜明最显眼的乃西夏的兴灵要地。
在五路伐夏失利后,李宪就建议从这条路从兵,但官家不听而是挑选在横山方向筑永乐城。到了绍圣四年,章楶任泾原路经略使时,从镇戎军出兵在葫芦川河四周筑平夏城,以此为中间攻击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