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寒门宰相 - 一千五十二章 臣有上中下三策

一千五十二章 臣有上中下三策[第3页/共4页]

此战以后宋军全面占据了天都山和葫芦川沿线,西夏几近不能再战,要求辽国补救。时任宰相的章惇主张顺势灭夏,但宋朝惊骇辽国威胁,不得不罢兵。

章越道:“陛下,诸路唯独泾原路和熙河路路途稍缓。泾原路为相同秦凤路和环庆路要地,其州内之城都沿泾水漫衍,蕃部富强。本路从帅府渭州西行至镇戎军,此地乃昔日平凉郡,乃与西夏冲折交兵之要地。”

“此一起也需铺设城垒起码需十五城,所动员的人力物力不在进筑横山之下,但风险较小。”

经略使路的设置是有讲究,为甚么是五个,不是三个,四个或者六个,七个。

而这一幅陕西五路阵势图,代表了天子心心念念地点。

将殿试等其他场合都移道别殿,崇政殿内唯独与宰臣们商讨兵事时利用,倒是规复了当初‘讲武殿’的服从。

官家听了章越之言不由感慨甚么叫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

“出镇戎军沿葫芦川河而下,颠末萧关可至黄河南岸之鸣沙,待黄河结冻之时,东北行百余里即至灵州,以覆贼穴。此路虽是稍远,但川原宽平,草丰水美。”

章越道:“从河东路,鄜延路,环庆路出兵攻夏都要颠末茫茫之旱海,颠末杳无火食之处,补给极难。”

收集有段子是这么说的,上策是保举配置,中策是最低配置,下策如果你必然要这么干,这里有个风险免责和谈,你先签一下。

因为一个经略使路对应西夏一个对宋打击方向。

一旦西夏出兵,各经略使路只能各自应战,此中以鄜延路压力最大,也是宋军重兵设防的地区。

官家闻言满脸宽裕,最后道:“诸在朝中唯卿对军略最熟,还请卿言无不尽!”

而出泾原路固然也要筑寨修堡,但补给线相对较短,并且颠末的都是水草丰茂之地,还能够招安本地的蕃部为我所用。

“此举拊西人以后背,困绝其经济,不出数年西贼海内必乱。”

但宋军大败几次都是外线作战。

章越入仕后第一个官职崇政殿平话,也是在此叨光。

章越面对官家直接道:“陛下,此乃下下之策!”

纵观宋朝与西夏战役,还是胜多负少,这申明党项兵没那么强。

因而梁太后带着儿子率军大肆来夺平夏城,以后有了宋朝对西夏最大的胜利平夏城之战。

章越手持木杖对官家道:“陛下请看,夏国之右有两个经略使路,夏国之左有四个经略使路。”

下策是进筑横山,此中风险已和你说清楚了,但我是非常不保举的。

五十万雄师一起出和五个十万雄师五路出,前者的后勤补给压力是后者的数倍,并且呈多少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