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 佛心佛性[第1页/共4页]
“当年太宗天子曾赞誉次子‘宰辅之才’,没想到戋戋数年时候便有了这般定夺之魄力,朝中又添一名能臣,帝国之福也。”
这位和尚正拈杯品茶,怡然自乐。
窗外数声蝉鸣,义褒抬手给和尚茶杯当中斟茶,笑问:“不知此茶可合适师兄口味?”
大慈恩寺的前身是北魏道武帝之时修建的净觉寺,厥后泯没于烽火当中,至前隋之时隋文帝于故址之上重修无漏寺,后也在战役当中残破不堪。
玄奘蹙眉:“只需佛法昭然、佛光普渡,自有信徒云集、卫道护佛,何必蝇营狗苟、本末倒置?”
人数的希少就意味着开消少,道家又没有大肆修建道观、动辄给神祗刷金粉的风俗,具有的财产完整能够支撑当下全部道门的普通运转。
尹文操问道:“那我们道家是否呼应朝廷这项政策?”
听到和尚谈及“师尊”,一向阖目养神的玄奘这才展开眼,轻声问道:“幼年之时曾足履千山、踏遍万水前去双峰山拜偈道信禅师,得禅师之指导,以往诸多不解茅塞顿开,厥后修炼数年磨炼心志,遂开启天竺求佛之行,一向对禅师感激不尽。只是求经回转以后急于翻译,得空兼顾不能前去双峰山拜偈,心中惶惑,经常也难安枕……不知禅师身材如何?”
成玄英微微一愣,思考着此中的关窍,他固然自夸“削发为道”,却并非不食人间炊火,对于天下大事知之甚详。
及至玄奘大师自天竺取真经而归居住于此,且在此调集天下佛门精通梵语、佛法高深之和尚翻译天竺佛经,遂成为天下佛门当中间。
每一次大范围“灭佛”之背后,都影影绰绰有着道家的影子,所谓“平静有为”“率性天然”不过是道家捉弄百姓的幌子罢了,那些羽士修行之余能够娶妻生子,尘缘不竭、六根不净,如何能够“成仙飞升”“登临仙界?”
成玄英连连点头:“正该如此!”
精舍以内,一身月红色僧衣的玄奘在蒲团上结跏趺坐,眼目微阖,在他劈面则是一个身穿百衲衣面庞愁苦的老衲跪坐着,神情悠然得意,恰是曾呈现在骊山农庄的义褒和尚。
义褒忍不住问道:“师兄此番下山抵京,连合佛门共襄盛举,不知有何见教?”叹了口气,无法道:“当下道家咄咄相逼,又得皇家之助力愈发魔焰高炽,佛门如果不能妥当应对,必定影响力弱弱,从而导致信徒锐减,此消彼长,再难与之对抗啊!”
当下大唐实施的税制是“租庸调制”,说白了就是地盘与人丁双向收税,地盘税收的根基在于“均田制”,可现在建国未久但天下各地的地盘兼并环境已经非常严峻,此次由许敬宗掌控的“测量天下田亩”便测量出大量地步被世家门阀所兼并、吞占,无以计数的农户沦为“家无恒产”者不得不凭借于世家门阀,或佃租、或投献,账面上的地盘大范围减少,不但这些落空地盘的农户糊口困顿,更使得国度收税大幅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