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引经典动议都北京 绳贪衍整治旧纨绔(1)[第2页/共3页]
从经济上考虑,夏原吉并不肯意附从天子的迁都之举,他话中有话,已经隐含着江南富庶和北京定都粮米转运过于艰巨的意义;但从大明王朝北疆防备的大局着眼,从汗青考虑,从天道考虑,他又不能不同意天子的做法。
喜好武英殿请大师保藏:武英殿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永乐的印象里,吕震仿佛只记得礼部的职责是“请贺” ,有人献驺虞他要贺;献麒麟他要贺;夏季的太液池结成的冰花似龙凤呈祥的楼阁形,他要贺;连贵州的大山里传出 了所谓“三声万岁”的声音他还要贺;服从郎中周讷所言,劝天子学秦皇、汉武到泰山“封 禅”,明示空前绝后的功德。永乐对他毫不客气,多次斥之为不辨是非,献谗进媚,但吕 尚书脸皮很厚,不觉得然,只当没有这回事,上朝下朝仍然谈笑风生,仿佛天子指责的不 是他,而是和他毫不相干的人。但是,他的这类逆来顺受、承应百事的心态,只对天子一 人;于同僚寸步不让;于部属,睚眦必报。
“太祖天子当年的确为都城一事寝食难安,而终未成行。”原吉拱手奏言,必定永乐有关太祖天子弘愿的说法,但他毫不是一个恭维奉迎的人,他是有他的考虑的。
当年首倡建北平为北京的李至刚呢?他如果在,必然第一个站出来,呼应朕的建议。 可他受解缙一案连累现仍关在狱中。礼部尚书吕震呢,这个常日把皇上说的每一个字都当作金口玉言的家伙哪去了,为甚不说话?他对朕的迁都意向不对劲,抑或对任用金纯不对劲?是啊!赵羾若不调任,礼部就有三位尚书了。他朝左班文臣里看了一眼,吕震正低着头仿佛在揣摩甚么。
“按说,江南为赋税重地,膏腴之野,特别两宋以来,江南富庶远胜北方,柳永笔下之钱塘繁华绝非妄言。南地而都,禄米无需过劳转运,本该是件功德。但考金陵虽为六朝之都,皆是偏安一隅之邦,三国时吴国自不必言,两晋之东晋,南北朝期间之宋、齐、梁、 陈,谁个不是半壁江山?故太祖天子一向为定都之事而焦炙,各种启事,终而未果。今陛下欲迁都北京,真是完成了太祖的一个弘愿。”
朕起自北京,深悉燕地之山川风情,宜都之优,故朕想完成父皇的欲望,迁都北京。 当然,这只是朕的筹算,已由内阁及部分大臣议过。本日和盘托出,大朝会再议。各位臣 所司分歧,各有所长,尽能够各伸己见,尽所欲言,集思广益是朕之所衷。”
有了两位重臣以不容置疑的来由说出了迁都北京的好处,永乐面露忧色,不住点头。 顺着这个思路说下去,迁都北京就不再是他的设法,而是大明王朝颠末数月酝酿、又于朝堂之上几次商度后朝廷的严峻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