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李白:仗剑天涯,诗酒风流[第5页/共8页]
公元701年,大唐乱世的天空下,一个不平凡的生命在剑南道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呱呱坠地,他就是李白。关于李白的出世,官方传播着一个奇异的传说:其母在怀胎之时,梦到太白金星落入怀中,因而便有了这个被付与了不凡任务的孩子,取名李白,字太白。这一传说虽没法考据,但无疑为李白的人生增加了一抹奥秘的色采。
4、再度周游(744 - 755年,44 - 55岁)
3、长安光阴(742 - 744年,42 - 44岁)
除了对文学的酷爱,李白还对剑术有着稠密的兴趣。在阿谁尚武的期间,剑术不但是一种防身的技术,更是一种揭示小我风采和精力量质的体例。李白常常与本地的剑客参议技艺,他身姿健旺,剑艺高深,逐步在乡里小驰名誉。他巴望有一天能够仗剑天涯,行侠仗义,用手中的剑去保卫公理,实现本身的抱负。
除了与朋友来往和寻求玄门,李白还持续他的诗歌创作。他用诗歌描画了故国江山的绚丽风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抱负的寻求。他登上金陵凤凰台,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彼苍外,二水平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令人愁。”这首诗借古讽今,表达了他对政治的不满和对国度运气的担忧。他在诗中感慨凤凰台的兴衰变迁,就像汗青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成反对。而“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令人愁”一句,则表达了他对奸佞当道的气愤和对唐玄宗的绝望。
在当涂的日子里,李白常独坐青山脚下,凝睇奔腾不息的长江。他写下《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要敬亭山。”诗句褪去了暮年的澎湃,只剩与山川相对的孤寂。现在的他,不再是“欲上彼苍揽明月”的狂客,而是一个历经沧桑后与天然对话的垂暮者。
多年的游历和堆集,终究让李白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候。天宝元年(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经羽士吴筠保举,以及贺知章、玉真公主的奖饰,获得了唐玄宗的征召,入京供奉翰林。这一动静让李白欣喜若狂,他仿佛看到了本身的抱负即将实现,心中充满了对将来的神驰。他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踏上了前去长安的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