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李白:仗剑天涯,诗酒风流[第7页/共8页]
李白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贯穿千年。中唐李贺担当其奇特气势,创作出“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奇绝诗句;宋朝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彼苍”的豪宕词风,亦可见李白《把酒问月》的遗韵。直至当代,郭沫若创作汗青剧《李白》、余光中以诗致敬,皆证明其艺术生命力的永久。日本汉学家松浦友久更称李白为“天下文学的太阳”,足见其国际影响力。
固然宦途不顺,但李白并没有放弃对糊口的酷爱和对抱负的寻求。他持续游历四方,结识了很多文人雅士,如孟浩然、李邕、汪伦等人。他与孟浩然的相遇,可谓文学史上的一段嘉话。两人一见仍旧,相互赏识,共同游历,留下了很多唱和之作。当孟浩然要前去广陵时,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写下了那首广为传诵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交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涯流。”这首诗以其密意的笔触,描画了送别的场景,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交谊。在烟花烂漫的三月,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目送着孟浩然的船只渐行渐远,直到消逝在水天相接的处所,只留下长江水滚滚东流。那无尽的江水,就像李白对朋友的思念,绵绵不断。
5、安史之乱(755 - 759年,55 - 59岁)
1、幼年光阴(701 - 718年,1 - 18岁)
2. 体裁创新的集大成者
出蜀途中,李白写下了《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意境美好,通过描述峨眉山月、平羌江水等风景,表达了他对故里的思念和对前程的神驰。在月光如水的夜晚,李白乘坐着一叶扁舟,沿着平羌江逆流而下,心中既有对故乡的不舍,又有对将来的等候。峨眉山的月色如同一幅斑斓的画卷,倒映在江水中,跟着水流缓缓挪动,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愁绪。而“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则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也让我们感遭到了他在旅途中的孤傲与孤单。
在当涂的日子里,李白常独坐青山脚下,凝睇奔腾不息的长江。他写下《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要敬亭山。”诗句褪去了暮年的澎湃,只剩与山川相对的孤寂。现在的他,不再是“欲上彼苍揽明月”的狂客,而是一个历经沧桑后与天然对话的垂暮者。
8、诗魂不朽的文明丰碑
3、长安光阴(742 - 744年,42 - 4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