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巴裕关[第2页/共3页]
本来火线的红庙镇,位于米仓山与汉中平原交代处,米仓道南北两段在此交汇。
夏季大雪封山,清军既没法霸占关隘,关前又无合适安营地,便退至五十里外汉中府褒城县的红庙镇。
常胜忽觉身边有人轻拍他,转头一看,是水伢子。
关墙两侧延至山脊,构成约200米天然樊篱,与峻峭山体构成封闭防地。
当时巴裕关仅8名清廷衙役驻守,且不知山下南江县城已沦陷,面对西军诈城毫无防备。
但他是金田团营时的老兵了,深知战役性命关天,不敢忽视,故不在巴裕关多做逗留,率队持续前行。
此番西军给山民在山下分地,将他们分到山脚的各个村落。李叔却不肯,称要随雄师打回山北,打下汉中城后便在那边分地。
李叔听这新词,虽不完整懂,但大请安思还是明白。
巴峪关是米仓道北段首关,石砌关墙高逾5米,墙体厚达2.5米,由本地石灰岩条石交叉垒砌而成。
幸亏大师相互知根知底、沾亲带故,不然都要思疑他是清妖的探子,把他抓起来。
镇里有百姓百来户,驻有清军五六千人。他们未推测西军竟敢夏季翻越米仓山,故未修建坚毅堡垒,只让百姓在镇核心垒了一圈土墙,墙外有道浅壕沟,构成粗陋营寨。
前面带路的李叔一边走,一边与孙贵松搭话:“孙连长,我传闻你们步队里有很多同心会会员,但是真的?”
关前门路仅宽1.5米,设三重木栅停滞,“之”字形盘山道让行军速率减慢,兵力难以展开。
现在大雪封山,路上人踪绝迹,要在守军毫无警悟的环境下靠近红庙镇,非常困难。
水伢子嘿嘿一笑,靠近他耳边,轻声说道:“多谢你,我真不是怯懦怕死,只是到高处腿肚子就抽筋,浑身没力量。”
大师只好随他,少一家分地,村民们倒也乐意。
而后,西军派一营兵力驻防,并弥补大量物质。汉中城清军多次进犯,均被击退。
只是这段时候常看到他单独行动,问他老婆孩子去处,他却支支吾吾。
喜神坝是个二十来户人家的小村落,已到米仓山余脉,邻近汉中平原,阵势陡峭,多山间小盆地,即本地人称的坝子。
他立即命令将连长请来,不一会,一名满头浑身是雪的年青人随卫兵进了帐篷,向陈坤书还礼:
门洞内侧有直径约15米的半圆形瓮城,用于围困破关敌军。山体东侧凿有3处藏兵洞,可藏50名流兵。
1月12日,第全军第七师师长陈坤书率一旅到达巴裕关,得知火线开路的窥伺连两日前,已按打算直扑关下五十里外的清军驻地红庙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