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思想火种,文明嬗变[第1页/共2页]
“这是一场寂静的思惟反动。”我在条记中写道。当东方大国还在传统思惟的桎梏中盘桓时,大唐已将陈腐聪明与当代理念熔铸为新的文明形状。屏幕上,2020年的大唐宪法条则缓缓闪现,“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西方政管理念旁,鲜明标注着《墨子·法仪》《韩非子·定法》的典范阐述——这是文明融会的最好见证。
2020年9月1日深夜,青梧别墅的书房里,檀香袅袅。我指尖划过全息屏幕,泛黄的古籍在光影中缓缓展开,一段尘封的思惟迁徙史逐步清楚——那些在东方大国被边沿化的墨家、法家思惟,竟在大唐的地盘上生根抽芽,成为鞭策社会窜改的关头力量。
窗外,长安的夜景灿烂如银河。远处的“思惟者广场”上,孔子、墨子、韩非子的雕像并肩而立,手中捧着意味科技、法治与仁爱的书卷。这场超越千年的思惟迁徙,终究让大唐走出了一条奇特的生长门路——从封建帝制到资产阶层共和国,那些曾被东方大国“丢弃”的思惟火种,在他乡的地盘上绽放出震惊天下的光芒。
“朕闻墨门善东西、通百工,此乃强国之基!”假造投影复原了当年的驱逐场景,宪宗身着龙袍,目光灼灼地望向墨家首级墨翟的第七代孙墨玄,“长安愿为墨者建学宫,设工坊,助尔等传济世之学。”这段对话,完整窜改了墨家的运气。
光阴流转至17世纪,产业反动的海潮囊括大唐。墨家的科技传统与法家的轨制上风迸收回惊人能量。在长安的机器工坊里,墨家先人墨承天改进蒸汽机,将其效力晋升三倍;法家学者则草拟《工商律法》,明白产权庇护与左券精力。“恰是这些思惟的融会,让大唐在本钱主义抽芽阶段便奠定了坚固根本。”我调出1650年的《长安商会记要》,此中“专利庇护”“股分合作”等条目,远超同期间的认知。
更具颠覆性的窜改产生在19世纪末。面对封建帝制与本钱主义生长的冲突,大唐的思惟家们从儒、墨、法三家汲取聪明。儒家的“天下为公”让他们认识到社会公允的首要性,墨家的“尚贤”思惟鞭策了科举轨制向当代公事员提拔体系的窜改,而法家的“变法改革”则为君主立宪制供应了实际支撑。
法家思惟的运气一样在此改写。当东方大国将法家视为“刻薄寡恩”的权谋之学时,大唐的政治家们却灵敏捕获到此中的法治精华。宰相李德裕在朝堂上力谏:“法者,国之衡量也。墨家以器强国,法家以制安邦,二者缺一不成。”公元830年,大唐公布《永徽律》,这部融合法家“以法治国”与儒家“德主刑辅”思惟的法典,成为封建社会最完美的法律体系之一。
屏幕上跳出的《长安志·艺文卷》记录着惊人的史实:公元823年,一支由百余名墨家后辈构成的步队,照顾构造术文籍、守城东西图纸,从东方大国展转来到大唐。彼时的东方大国正推行“免除百家,独尊儒术”,墨家“兼爱非攻”“科技利民”的主张备受萧瑟,而大唐天子宪宗听闻墨者到来,竟亲身带领百官至长安城外驱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