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佛道圣迹][第3页/共4页]
第一个刻字的是七岁男孩虎娃,攥着父亲留下的断刀,在张老夫指导下划出“如”字的第一笔。刀刃卡在岩缝里,他急得直哭,张老夫悄悄包住他的小手:“石头硬,心要软,菩萨在看着呢。”血珠从虎娃指缝排泄,滴在未完成的笔划上,古迹般地,岩面竟主动泛出浅金纹路,将倾斜的笔划补正。
3、圣迹朝圣:双光交映的归心
“爷爷,你看!”虎娃指着岩壁,只见昨夜刻经时的血痕,已化作金色的莲斑纹,沿着经文伸展。每朵莲花的花蕊中,都坐着小小的佛像或道君像,他们面庞分歧,神态各别,却都带着不异的慈悲与安好。
(二)双阶朝圣的仪轨
未时三刻,张老夫的柳叶刀俄然崩了口。他盯着岩壁上还差半笔的“佛”字,颤抖着从葫芦里倒出朱砂,混着指尖的血,用指腹补上最后一画。鲜血渗入岩缝的刹时,整面岩壁收回蜂鸣般的震颤,先前刻下的经文竟如活物般游动,金色光带顺着笔划伸展,将残佛的面庞重新勾画——眉眼低垂如俯瞰众生,衣褶间流淌着银河般的光尘。
七个道童各持分歧法器:首徒明虚握桃木剑,次徒明静捧《品德经》竹简,其他人分持玉磬、铜铃、水盂。玄真道长咬破指尖,在岩壁画下五雷符,符咒刚一打仗石面,便传来闷雷般的反响。“开!”他的拂尘重重劈下,鹰嘴崖的鹰嘴俄然“咔嗒”转动,暴露埋没的石窟入口,门楣上“道隐知名”四字古篆,在晨光中泛着水银般的光芒。
中午,阳光斜切岩壁,五百信众的刻刀在赭红色砂岩上起落,火星与汗珠齐飞。华严寺的知客僧玄慧背着经箧而来,每走十步便诵一段《金刚经》,法衣上的金粉随法度洒落,在岩面构成活动的光痕。当他走到张老夫身边,见白叟已在岩壁上刻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刀工虽不工致,却笔笔透着力透石背的虔诚。
(二)凿石穿云的秘仪
(三)六条约辉的偈语
“这是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明虚惊呼,手中凿子差点落地。玄真道长却点头:“非也,此乃青牛吐水之相,预示石窟成时,必有甘霖津润众生。”他取出三清观的镇观之宝——刻着《品德经》全文的玉简,玉简共有八十一枚,每枚都用朱砂写着分歧的章句,在洞中构整天然的玄门阵图。
山风掠过,北麓的经光与南麓的道辉再次交缠,在天空写下“和光同尘”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比任何石刻都更深切,比任何石窟都更永久——因为它们刻在了每个信众的内心,藏在了灵山的骨肉中。当第一缕阳光照亮全部信州,人们终究明白:所谓灵山圣迹,向来不是金石的不朽,而是千万颗向善之心,在光阴中共同刻下的,永不退色的信奉。